首页 百业新闻正文

香港是怎么走到如今这一步的?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港人从小印象中内地老百姓都是穷亲戚啊,怎么突然间穷亲戚赶上来了,而且还要一部分超过香港了,这就痛苦了,世界上还有比你穷亲戚发了财更让你难受的事吗?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资本(ID:report1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来源:二号头目 九边(ID:ertoumu893)


这两天香港又开始闹了,这篇文章从两百年的大格局来看香港的兴衰。我又改了改,看完大家就自然知道香港的命运了

1

香港的开始


首先得说说贸易的变迁,这才是决定城市生死的关键因素。

相比于城市,国家的崛起因素往往很多,而且一般时间跨度较大,我们以前讲过,一百年前的八国联军和现在的G8成员基本没变化,强国俱乐部的会员卡发放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城市的崛起却很容易,比如家里有矿,例如迪拜,拿钱砸出来的国际城市;

或者地处贸易通道,比如纽约和伊斯坦布尔;

再或者本身是军事重镇,比如北京。

而香港的崛起,本身就是贸易通道变迁的结果,如果没有近两百年来的国运纵横,香港顶多算一个宁波(此处并没有歧视宁波的意思,大家可以看看,宁波和香港位置差不多,都在超级港口外边,人口也差不多)。
 
我们现在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这么说不完全对,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是世界工厂,把生产出来的东西从丝绸之路卖到西方,货物向西方流动,金银向东方流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820年,现在只是又回归了一直以来的地位。
 

像上图这样,物资从中国出发,每隔几百公里倒一次手,加一次价,然后一点一点跟接力似的就跑西方去了,顺便养活了中亚的买买提们,敦煌和君士坦丁堡那种贸易中转站繁华的不得了。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热那亚和威尼斯,都是贸易节点,赚差价的中间商,想不繁华都难。
 
但是1453年之后,这条线断了,因为穆斯林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把索菲亚大教堂装修成了清真寺,而且占领了叙利亚,埃及等等,彻底堵死了陆上贸易路线。
 
这个背景下,西方人开始搞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开拓了东印度航线,是这样的:


大家看到了吧,一开始贸易路线是走甘肃的河西走廊,现在调整了,开始从海上跟中国做买卖,大家熟知的明末南方贸易繁荣,其实就是在和葡萄牙人做买卖,不过也有中间商,郑成功他们一家子就是中间商。
 
鸦片战争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开门!自由贸易!再不开门就开枪了!》,修正了不少教科书上比较含糊的东西。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就被割让了。
 
这里有个问题,英国人怎么一眼就看上了香港了呢?难道香港天生丽质人见人爱?
 
事实上英国人根本没看上香港。
 
英国人对香港很熟,很早就在香港囤货,鸦片战争前英国人不是走私鸦片嘛,当时就是把部分鸦片藏在香港,然后广州那边的走私犯用小船把鸦片接到广州城里。看下图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香港在英国人眼里,就是个存放毒品的仓库。

 
英国人知道香港那地方山多平地少,对香港没啥好感,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靠谱,将来发展非常困难,现在香港房价高企,也跟香港确实山多地少有关,英国人的眼光没啥问题。

鸦片战争后期英国人选了一堆地方准备租借,包括但不仅限于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等。英国人最想要的是舟山,舟山在长三角嘛,英国人看出来长三角将会前途无量。所以英国人第一时间把舟山给占了,但是大清一个都不给,而且舟山那地方气候不太好,传染病流行,英国军队病死一大堆印度人,干脆撤出了。


后来英国舰队指挥官急眼了,随手占领了一个离英国舰队最近的一个岛屿,也就是香港,说是就要这个了,大清官员一看香港是个破渔村,就直接签约割让了。
 
不过占领香港并没有给当时的英军指挥官带来好运,当他上报英国政府,觉得自己拿下了香港岛,英国朝廷能够嘉奖的时候,英国国内很快就传来了免职令,免掉了这个指挥官,免职令上写着“让你去占舟山,你竟然占了个香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的破荒岛”,不过后来也就这样了,毕竟想要舟山大清无论如何也不给。
 
英国占了香港后,一度也比较苦恼香港的气候太不适合人类居住,大家去过英国就知道,英国那地方比较阴冷,跟香港差别极大。好在英国人带了不少阿三过来管理,也就凑合着过了。香港一直也不温不火,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了:


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除了广州之外,这种口岸还有四个,包括上海,当时“五口通商”嘛。广州这么大的港口开着,香港除了当仓库没啥用。

海外的大轮船到达广州的时候,广州海关仓库放不下,物资就先搁香港去,类似于一个buff,香港就这样一直混了一百来年,上边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种货物和苦力。


2

机会来了


香港的崛起过程非常漫长,持续了一百多年依旧不问不火,不过正好摊了上中国最艰难的150年,它才有了机会。
 
香港第一轮大发展,从一个破渔村变成了城市,就跟太平天国和西北回乱有关。

我们说,太平天国,西北回乱,下南洋,其实都是一回事,中国在清末掉到马尔萨斯陷阱里这件事的几个表象。
 
人口太多,资源不足,技术又没突破,所以社会自发地通过天灾人祸来降低人口,活不下去的农民到处流窜。

如果向内流窜,那就是太平天国;如果流民从广州福建跑到南洋去了,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这就是下南洋。

据史学家估计,第一次逃港发生在1850年左右,刚才说的那几个地方有将近50万华裔,此后不断增加,这支孤悬海外的力量一直在对中国施加影响,比如孙中山先生最早就是他们资助的。
 
第二次大规模流民进入香港,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张爱玲他们都跑香港去了嘛,还写本一个书,好像叫《倾城之恋》。当然了,不止张爱玲,内地当时一大堆人都跑香港去了,准备看看形势,如果形势不对继续跑。
 
第三次,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是在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精锐中央军全部被埋在了淮河以北,国共内战的形势已经明了,除了少数资本家觉得长江防线能守得住,其他人都已经猜到了结局,引发了百万级别的大逃港,大量的地主,商人,国军军官,黑社会老大等等,向香港澳门台湾逃窜。
 
比如军统少将向前,流窜香港回不了内地,就在香港搞起了黑社会生意,我们知道的“新义安”,就是这人的组织。
 
此外还有“14K”,一说就是由14个国军将军逃到香港后再接再厉搞起来的,里边的那个“K”就是国民党的英文“Kuomintang”的首字母。

还有杜月笙,也跑香港去了,不过跑的太仓促,啥也没带过去,在那边只能安安静静做个有钱的“前浪”了。
 
当然了,黑社会有助于增进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但并不能让一个城市崛起,香港的崛起关键依赖三件事:

一是从内地带来的天量资金;
二是内地被封锁了;
三是赶上了西方转移落后产能的机遇。

这三条缺一不可。
  
天量资金这事好理解,逃港肯定得带钱逃嘛,裸逃风险可想而知。
 
关键的问题是“封锁”,这又咋回事呢?
 
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一方面为了防止美军踏上东北,另一方面也防止苏联来东北,果断跃境出击,把联军从清川江撵到了三八线,好处是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新中国,这也为多年以后美国“联华制苏”打下了基础,毛病是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了中国,要封锁死中国。

所以解放军打到香港边上的时候,毛主席果断叫停了进攻,因为要留一个口子跟西方打交道。从那以后,香港就成了个走私口岸,间谍口岸,技术口岸等等。比如我们熟知的霍家,就是走私起家并做大。
 
这里有个问题,大家在香港肆无忌惮的走私?没人管了?
 
也不是,按理说香港归英国管,可是英国人自己贱兮兮地一直在试探,比如九兵团准备跨海作战进攻TW需要军舰,英国人第一时间上门,表示皇家海军卖的军舰质量可靠信誉上乘,而且包教包会,卖军舰送战斗机等等。后来通过巴基也没少往新中国倒腾物资,比如那个三叉戟(如果不知道这是个啥玩意,可以百度搜索“三叉戟 913”,就知道了),这架飞机就是通过巴基从英国给弄来的。
 
也就是说,当时美国要封锁社会主义阵营,但是美国的盟友们一刻也没停止过走私。英国政府自己一直就在参与走私(法国德国日本都在参与走私),英国要是抓的话,得先抓他自己,在二十多年的封锁中,英国人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一般不会管。

而且大家就算没看过香港史的书,如果长期看港剧也知道,香港以前基本无法无天,英国对香港的态度一直都是“凑合着过得了,又不是不能过,要啥自行车?”,香港的崛起跟什么民主法制没啥关系,60年代甚至一度说“警察管黑社会,黑社会管治安”,黑社会发起彪来敢去围警察局,我记得成龙说起过李连杰的经纪人被打死的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下。总之,香港一直都是乱哄哄的,混乱而野蛮地生长,政府大部分时候不太管事,只有实在不像话,阿三们上街狠狠用棍子修理不听话的人。
 
现在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那些年主要是吃这种“封锁红利”,一边搞走私贸易,一边又通过走私形成的资本来做合法贸易,只不过中国香港是个自由主义的堡垒,新加坡又是国家专治主义的楷模,他俩的做法基本是相反的,但是成绩却差不多。

不过那些年主要财富集中到了几个超级富豪手里,全港的变化并不大,真正的起飞是西方向第三世界转移低端制造业,亚洲四小龙接到了这一波行情。
 
香港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从事高端金融业,但是回到上世界60年代,香港一度跟中国台湾、韩国似的,大力发展那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家看看这张图:

 
从上图大家也可以看出,香港的两个大发展期,一是60年代,二是80年代中后期。
 
那时候逃港的人太多,劳动力不值钱嘛,而且香港富豪们前期在封锁期间积累了大批的财富,可以自己对自己投资。那种感觉就好像猪肉价要上涨,如果你之前攒了些钱,就可以花钱去买猪崽子搞投资。如果你没钱,就只能等着别人投资你。所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都是攒了一点钱,然后买了缝纫机搞纺织,开始搞那些西方不想搞的东西。
 
等自己做出一些成绩,别人就会追加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四小龙当中除了中国香港,其他三个都是专制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韩国当时还是军政府,中国台湾就不说了,两蒋父子,新加坡大家懂的,李家坡。

所以大家不要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举香港的例子,就觉得获得了真理,香港这种模式再全世界几乎仅此一例。全世界绝大部分小政府地区都乱的一批,就跟索马里似的。
 
而且亚洲其实最像美国的,是菲律宾,它就是美国的干儿子,为啥现在还那个鸟样呢?主要就是前期没有攒到钱,后来有红利也没沾到,有点像有些人手里没钱,眼瞅着房价上涨也买不起错过了机会一样。每次大家说美国的盟友都很发达,菲律宾就很惭愧地说,你们先聊,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到了1978年,香港迎来了最大的一波红利,也就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了。
 
改革开放的这个时机特别好,因为到了70年代末,香港那边也出现了员工工资太高,以至于继续生产衣服等低端产业也不再赚钱,正在纠结之际,内地开放了,于是香港资本家开始把大批厂子都搬到了珠三角。

当时有人去找党内大佬,说要在广东附近搞个工业园,给香港生产袜子什么的,然后把袜子卖回给香港,相当于给香港代工,大佬李先念大笔一挥,蛇口工业园就是这么来的。
 
我看网上很多人带着一群人强烈要求感谢香港人,说是香港投资内地,才改变了内地,进而把香港投资人说成了天使一样的人物。这个吧,是应该感谢,不过也不要太夸张了,有部分爱国企业家,但是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才来的,就跟那时候香港货车司机喜欢去深圳包二奶一样,just good business,谈不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什么的,有些人吧,总是用力过猛,不走极端就难受。
 
而且刚刚开放那时候,天量的产品进出口都走的是香港,涉及海量的订单结算业务和金融业务,香港顺利从制造业转到了服务业。这个过程就是对应上图的那个1985年之后的大发展。
 
但是这种状态持续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整体形式慢慢起了变化。
 
因为中国不再只依靠一个香港了,我们刚才说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要求大清搞“五口通商”,这“五口”里,就有上海。从那个时代起,上海就是远东最具潜力的核心城市,大家可以拿上海和纽约去对比,非常非常像。在“二战”前,上海就是远东最大的城市,远远超过东京。

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这只巨兽终于加入到了舞池,整个格局立刻就变了。而且其他沿海城市也都加入了进来,随便一个都是巨型城市。

3

竞争者来了


在中国加入WTO后,香港的制造业已经转移的差不多了,还剩最大的两项业务,一是金融,二是港口贸易。从此都遭受到了内地的激烈竞争。
 
金融不多说,主要是上海,上海重回远东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一趋势现在已经变得势不可挡,跟香港形成了激烈竞争,香港现在主要依赖的是一些上海没法操作的业务,也就是说,依旧在吃“内地金融封锁”的红利,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这部分红利也越来越少,现在大量的香港交易员也跑上海去了。
 
港口贸易直接遭到了内地的一堆口岸的竞争,比如深圳,广州,上海等等。大家看看这个图,可以看出这种比重在逐年下降:


这里就有个问题,其他三小龙是怎么面对这种冲击的?
 
事实上中国的崛起对大家冲击都很大,四小龙当时都在向中国转移落后产能,但是不一样的是,香港是自由港,直接转移完了。90年代时期还有一些香港品牌,是仅次于欧美货的玩意,到了这几年完全想不起来还有啥是香港做的。
 
中国台湾和韩国都学习的是日本模式,他们对这方面有严格的控制,转移可以,但是只能转移落后产能,而且必须得同步升级,所以在1990年之后,大家都在转,中国香港转的只剩下港口和金融了,中国台湾和韩国走了产业升级路线,去搞电子和半导体。比如韩国三星和中国台湾的那个台积电。
 
新加坡不多说了,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看着那么个小国家,却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以及制造业占比25%以上。

制造业一直都是稳定器,尽管不如金融赚钱,但是衰退起来也很慢。而且新加坡地处要道,只要克拉地峡一天没打通,新加坡就可以吃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到天荒地老。
 

这也是为啥自从2000年之后香港经济一直低迷状态,内地的封锁红利没了,又大幅去工业化,转型做金融和服务业之后,社会又迅速被撕裂。


而且香港除了商道的变化,最大的问题还是他们的内因。
 
首先是那个饱受争议的房地产。
 
香港我去过好几次,说实话,我个人感觉香港普通人的居住环境连巴基斯坦都不如,我的一个朋友说,有点品位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去香港。究其原因,大家知道的,产业家族化。
 
我们刚才就提到了,英国人当初不愿意要香港,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香港这地方平地太少,将来发展会受限。
 
不过英国人的想象力远远被他们所处的时代给限制了,他们哪能想得到,香港不仅平地少,而且有平地都不开发,原因在网上已经写得太多了,不外乎财阀们指使环保组织搞事,故意压低供给,抬高房价。
 
此外你别看香港老百姓住的跟个猪窝似的,内心是很平静的。他们那个畸形的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人,大家竟然很适应。以至于政府说像新加坡那样,搞点“组屋”降降房价,首先得接受来自有房阶级的第一波攻击。
 
我之前问过一个香港小伙伴,我说你们是怎么树立起这么歪的三观才会接受这么畸形的东西?
 
他说这个得深入到生活去体验,语言在这方面非常苍白,描述能力有限。他年轻时候痛恨高房价,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恶心的玩意。但是等到有一天买了一套三十几平米的房(香港用“呎”,也就是英尺,一平米大概是10平方英尺,他买的房子一尺两万多,也就是一平方二十多万),背上了巨大的房贷,内心深处竟然有了一丝的窃喜,还很欢乐。

从那以后觉得房子就应该这么贵,“香港居,不容易”,而且就在买房那一瞬间,他也一样开始反感那些让房价下跌的政策,自己买了这么贵的房子,如果跌了,内心可不就跟日了吉娃娃似的。但是前几年卖了香港的房子,到深圳来住,住上了90多平的房子,又觉得前些年内心真变态,被虐待出来精神病了。
 
在这种模式下,香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基本就是给房地产商打工了,房地产商能不有钱嘛,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郭德胜,李兆基,郑裕彤,都是地产商,奇怪吗?
 
而且香港说是一个自由城邦,其实是一个寡头结构,英国人统治殖民地一向的思路就是以当地精英来治理当地,他们好无风险套利。香港也一样,香港的政治决策一直以来都受本地经济大佬们的左右。
 
而且香港的自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我们还是举一个房地产方面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便卖一块地都是10亿美元以上的成交价,所以能做成买卖的,全是跟英国大银行有关系的大佬们,小房地产商完全没法参与这个游戏。
 
香港战后有两个超级大亨,一个是包玉刚,另一个是李嘉诚,他俩都是“汇丰银行下的蛋”,也就是说,跟汇丰银行的深厚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让他俩有充沛的资金,去拿下那些基本稳赚的行业,比如电力,自来水什么的。
 
所以有外国经济观察家说,香港到处都是卡特尔,香港的教父们都会优先控制房地产,港口,能源,水泥等等的准入门槛极高,但是会产生巨大现金流的行业,通过控制这些行业,就可以变成超级大亨,继而让别人没法参加游戏。此外香港的立法委和行政局也跟超级富豪们勾勾搭搭,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跟中国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却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香港如果说是原教旨资本主义标本,那新加坡有点像个大国企,政府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大家见过国企分宿舍吧,新加坡知道如果土地供应不足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做大,最后整个新加坡给房地产打工,很早推出了组屋,缓解需求,大家有地方住,自然就没有那么离谱的买房需求,新加坡房地产一直是业界标杆。
 
不过新加坡的那些正常的商品房也贵的离谱,我去看过,我当时住酒店的那地方一百平米的房子基本没有700万人民币以下的,不过新加坡人不像香港人那样只有一个选择,买不起房也没必要硬去买。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恶性高房价,导致绝大部分行业都没法生存,只剩下一些超高利润行业,而这些行业吸收劳动力又有限,尤其是金融,大家一说起金融就会说香港金融业比较繁华,问题是金融业本身对劳动人数需求并没有那么高,总不能整个香港都去做金融吧?
 
而且正是因为大家不能都去做金融,所以香港的行业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甚至金融行业内部,炒外汇的和卖保险的都是做金融,但是他们的收入差距天生地下,这也是为啥香港呈现出明显两种态势,中环的商业人士直接对标纽约华尔街,但是边缘地带很多老百姓住在棺材房里。
 
而且香港又和内地不一样,内地你在北京混不下去可以去天津,天津混不下去可以驻马店,香港的话,你去哪?

现在的香港,压力巨大,撕裂严重,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内心充满愤怒,又没处发泄,全倾泻到政府身上了,有点像这两年一直在闹的法国黄马甲。

4

尾声


说到这里也该收尾了,大家肯定有个疑问,香港接下来会咋样?

其实这个是不言自明的,香港本来应该跟其他沿海城市是差不多的,只是吃了封锁的红利变成了那么的巨无霸,现在的趋势,就是随着内地的不断开放,变回本来那个状态,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无论是心态,还是财富,都面临巨大的失衡,心情不好,稍微有人煽动,不可避免就要闹。

而且我的香港那个小伙伴说的一件事,他说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他们香港人从小印象中内地老百姓都是穷亲戚啊,怎么突然间穷亲戚赶上来了,而且还要一部分超过香港了,这就痛苦了,世界上还有比你穷亲戚发了财更让你难受的事吗?

我说相比内地,香港依旧是高收入地区,他说问题是以前你们的有钱人跟我们相比也是穷人啊,现在你们一线高收入群体已经超过香港了,这在香港人眼里都觉得不能接受。我说好吧,原来是这样。

感觉他们需要一代人来接受“香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香港了”的现实。

而且我建议大家平时不要关注香港的破事,除非你恨你自己,或者觉得生活太开心,需要找点气受,那你关注香港新闻绝对错不了,否则能把你憋屈死。现在这种状态弄不好会常态化,干脆别理他们了,爱咋咋地去吧。


——END——


行研君墙裂推荐干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