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只有保住了“饭碗”,才能挺过这个难捱的经济寒冬。诚然,一刀切地严禁占道经营,确实能让城市看上去很美。但缺乏人情味和烟火气,不仅不方便群众生活,更会让那些弱势群体“无米下炊”,最终只好在心灰意冷中,被迫逃离。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资本(ID:report1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作者:齐以和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当楼建的都和发达国家一样时,中国城市比拼将会转向软实力方面。
还记得疫情期间的武汉吗,除了红十字会仓库乱象、干部一问三不知,最令人愤怒的就是城管围殴配菜员了。近几个月,成都干了一件很有人味的事:明确允许临时占道经营。从这条消息霸屏热搜,我们就能深切感受到它升腾的温度。网友献上了各种褒义词,“灵活包容”、“一股清流”、“值得适当推广”、“太有人情味了!”。事实上,成都允许占道经营两个月了,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还助攻城区餐饮店铺达到98%的复工率。随着复工复产率先提速,成都一季度GDP数据更是反超最强地级市苏州,排到了全国第六。大城崛起,棋至中盘,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城市剑指内陆的“沿海”,在改善营商环境上不断发力,让人和企业充分“宜居”。对天府之国来说,这类自成一派的做法还有很多,背后正是其精细化管理的生动注解。受疫情影响,城市沉寂、线下消费场景停摆,餐饮行业是最早遭遇重创的行业之一。时至今日,各地都在想尽办法恢复城市的烟火气。其中,不乏地方官员带头到店消费、请客撸串,或利用消费券刺激市民“下馆子”。成都却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平民”路线——允许占道经营。一旦商贩流动起来、街头活跃起来、消费信心提振起来,蓉城就有底气夺回失去的时间、助力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毕竟,这种疏通城市经济发展毛细血管的的操作,执行下来可谓一举多得:商贩有了活路,居民享受了便利,城市也有了休养生息的空间。比起那些高喊提振消费、保就业的口号,这种赋利于民的精细化管理举措,要实在得多。据当地报道,截至5月8日,成都一共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595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260个,流动商贩经营点16384个,增加就业岗位8万个,带动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实现98%的复工率。占道经营还要避免出现脏乱差、人员聚集等隐患,这方面成都也是未雨绸缪。据网上相关视频,当地城管队员会向商户“温柔叮咛”,出行必须戴口罩、不要占用盲道、离开时需要把卫生环境打扫干净;借道经营时,确保顾客较多时有一定的等位距离,兼顾做到测温、登记顾客信息。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
所以说,光是变相解决8万个就业岗位,蓉城就足够了不起。算上8万人背后的家庭,这明显是审时度势、灵活变通之举,展现了当地政府对低收入群体不堵反疏、守望相助的温情。对这些人而言,只有保住了“饭碗”,才能挺过这个难捱的经济寒冬。诚然,一刀切地严禁占道经营,确实能让城市看上去很美。但缺乏人情味和烟火气,不仅不方便群众生活,更会让那些弱势群体“无米下炊”,最终只好在心灰意冷中,被迫逃离。到头来,这样的城市无论多么整洁有序,都是冷冰冰的。其实早在2016年,成都就曾推行分时分类管理试点,通过设置规定时间、规定区域的方式疏导,让6条街道在限制时间内都能占道经营。时隔4年,成都此番举措经过升级改良,在同一空间复现,显得意味深长。可预见的是,疫情会让许多临时举措常态化,蓉城允许占道经营的政策,颇受好评后很可能继续保留下来,作为成都对外的一张重要名片。这样的施政艺术,也是成都对标国际一线城市、向现代治理城市迈进的重要一步。在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都市,占道经营十分普遍,咖啡店外,露天的桌椅随处可见,顾客用餐自在又惬意。除了占道经营,新建成开放的成都五岔子大桥同样吸引眼球,这座网红大桥每晚吸引着大量市民游客前往打卡,被称作“现实版的莫比乌斯环”。在国内,更多城市把车视为第一主角,桥的设计、建造,都是优先考虑机动车的通行,人的步行功能只是顺带的,甚至许多桥梁压根就没有步行区域。国内想建一座纯粹的步行桥,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协调、需要大费周章。因此,成都五岔子大桥是一个颠覆性的创举,给其它城市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换言之,就是公园与百货商场融合,允许代表性品牌或潮牌在公园开店,开启一个“公园很值钱”的时代。这只是第一步。追赶势头正旺的成都,更是提出要将公园城市打造为成都最大的新经济场景。同时,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将成都打造成“遍地都是机会、随时充满机遇”的“机会之城”。当城市竞争进入高阶比拼阶段,靠的就是理念和价值观了。城市发展,终归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走向现代、区域走向全球。上述做法,正是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接连“放招”,与国际接轨。纵观全球,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都有完善且独特的营商环境。有分析指出,连续多年获评“全球最佳城市”的伦敦,在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快速流通的资本市场层面,拥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东京是高度便利化的城市代表,其简便的行政手续、高效的电子政务、人性化的容缺办理机制,虹吸着大量跨国企业聚集于此;新加坡则是高度法制化的代表,汇聚一切资源,成为开发未来领先解决方案的摇篮。国内也不乏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例如,深圳强化放权改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上海倡导的“店小二精神”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座右铭”;杭州的“最多跑一次”办事原则,更是倍受称赞。作为快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代表,成都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同样不遑多让。当地官员明确提出,要比肩发达国家芬兰,推动营商环境“跻身世界前40”行列。成都的目标并非好高骛远。要知道,成都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19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在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它也连续10年排名第一。市场监管方面,首推行政处罚“三张清单”, 大力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同时学习深圳,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政务服务环境优化上,成都建成投运网络理政中心(城市大脑),数字治理能力堪比杭州。例如,大力推进97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政务服务做到一窗式、一站式、一号式办理,85%审批事项“仅需跑一次”,9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这还没完。当地官员在公开讲话中多次表示,要围绕企业诉求,大力解决“环节多、耗时长、效率低、折腾人”等问题,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下决心减掉,该“清”的坚决清除。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让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提高0.36%。成都经济发展之所以后劲十足,也正是得益于这座城市创新思变的营商举措。于是你会发现,即便身处内陆,这座城市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精神气质,都与海洋文明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常被视为内陆的“沿海地带”。那种“包容多元、人无我有”的城市底色,更是让这座网红城市长盛不衰。早在10多年前,《新周刊》就以“中国第四城”热捧成都,与北上广并驾齐驱。其与生俱来的休闲宜居气质直击人们的需求,是留住人才的“不二法宝”。目前,成都常住人口1658万,排在京沪渝之下,长期力压群雄。而实际服务人口已超2100万,对西部城市来说,这样的总量已经拥有足够的规模优势。然而,成都在抢人大战中却毫不含糊,依然相当“能打”!2019年,成都净增常住人口25.1万,这一“战绩”仅次于杭深穗甬,力压重庆、长沙、西安、武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成千上万的“蓉漂”中,还不乏大批外国人。他们定居成都,领略着“天府之国”的川菜文化、三国文化,在消费主义及异彩纷呈的生活方式中“乐不思蜀”。最出名的那本《鱼翅与花椒》,就见证了一位英国作家与成都风味的邂逅。一方面,当地夜间经济相当发达。作为一个新锐的消费主义城市,市民夜间消费占比一度高达45%。亚马逊发布的睡眠地图中,成都是中国最晚入睡和最能熬夜的双料冠军。象征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的绰号“成姆斯特丹”,开始不胫而走。这一点,从成都营业到半夜两三点的小摊酒吧就能窥知一二。在当地人眼里,最受欢迎的反倒是那些不修边幅的“苍蝇馆子”,环境不重要,味道巴适就成。另一方面,成都的时尚气质同样不容小觑,“潮都”的标签印象由来已久。红星新闻数据显示,成都拥有国际一线品牌155个,门店达200个,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数量、护肤品消费、奢侈品网购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去年,成都更是被新周刊评为与上海齐名的“中国时尚一线城市”之首。要知道,在一定程度上,休闲消费就是生产力。尤其眼下受疫情重创,出口受阻、投资受限,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关键时候还得看消费。事实上,休闲只是这座城市的表象,野心才是它的内核。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成都的经济保持住了足够的韧性。一季度GDP出炉,成都增速(-3%)虽有下滑,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量上,成都更是反超最强地级市苏州,升至全国第六。工业增速上,成都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三。并且,疫情下成都仅仅用了23天,就让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100%复工。新经济领域方面,成都的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行业同样撑住了。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等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和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要知道,这座城市素有“第二总部收割机”的别称。许多外来企业都在成都设立了区域分支或生产基地。像阿里、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就纷纷将第二总部落户蓉城。这不仅拉进了它和杭州、深圳等科技强市的关系,还极大地促进了两地间人才、信息、资本上的互联互通。于是,成都开始有底气向世界输出互联网科技、手游、工程师等新经济。此外,汽车工业也是成都制造业的重头戏。贡献较多GDP的龙泉驿区即是成都的“汽车城”,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车企,都有在蓉整车组装生产的汽车厂。服务业方面,成都同样不容小觑。作为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成都等本外币存款余额在中西部城市中位列第一;放眼全国,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能排到前五,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此外,成都目前已吸引近30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其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中西部城市中也是最多的,民营经济发达程度可见一斑。这座后劲十足的省会,正逐渐从一个西部中心城市,成长为仅次于京沪穗深杭的“强二线”。成都用一系列突围行动证明,城市的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的竞争。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重要砝码。只有环境好了,企业才能做大,产业才能做强,城市能级才能提升。未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强省会的战略背景下,成都有望携手重庆率先崛起,成为中国中西部的龙头、抓手和发动机,与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大经济引擎遥相呼应。最近获批的东部新区,就是其发力的新动作。毕竟,无“人”不成“市”,无“市”不成“城”。最抚慰人心的,正是一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烟火气。当钢筋水泥的城市走向千篇一律,成都的做法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改革的本来模样:烟火气本不该成为稀缺资源,混杂的市井气本不该被泯灭,政策制定本不该一刀切或一味地追求“政治正确”。新一轮城市大洗牌中,成败关键也未必是一时的产业、人口、资金博弈,理念的竞争将会愈发重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行研君墙裂推荐干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