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益频道正文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

——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李树榕 艺 丽

如果到内蒙古旅游,您最想看什么?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您又能够看到什么?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承办,4月1日到11日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内蒙古印象》,就是努力用117幅摄影作品,通过“最·风光”“亮·印记”“韵·北疆”三个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01

意境,最是耐人“品”

摄影,是以真实再现客观物象为本质规定性的。

当我们认为艺术中的“意境”,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长于留白、能够激发人驰骋遐想时,能否拍摄出具有“意境”的作品,就是对摄影家们的巨大挑战。

在《内蒙古印象》中,老摄影家高明久创作的位于乌兰察布高原辉腾锡勒的《云海之光》,就是非常吸引人的“意境之作”,因为观众不仅感受到了铁塔阳刚之美的雄伟,还会陶醉于彩云似海的柔和之美,从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云海之光

以暖色调为主的画面,酷似一首刚柔相济的交响曲,图片左上方的一角纯白,似乎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将太阳初升时,氤氲于云雾中的乳白色渐变成乳黄色,乳黄色渐变成杏黄色,杏黄色渐变成金黄色,如此不断地渲染、不断地扩散,渐变渐广,直至金黄中透红,深红中泛黄,作品所蕴涵的暖情便一点点滋润着观众的心。显然,这是拍摄者在凌晨久候迎接到的初阳之力量!

光,历来在摄影创作中就是一支神奇的笔,当我们共鸣于“摄影,难就难在太容易”时,什么时间拍摄、在哪里拍摄、拍摄什么、怎样拍摄、为什么拍摄等一系列标准,就是对摄影家文化情怀、思想境界、审美取向、生命历程、哲学修养、价值立场等诸多方面的检验。

展开全文

于是,当观众明白,《云海之光》的主题不在“云海”而在“光”,就会自问:“那束光,仅仅指阳光吗?”答案一定是“非也!”因为,在电业系统工作近半个世纪的高明久先生,一直以自己的职业和担当为荣,“要在电力题材摄影中出精品”,是他矢志不移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画面前景最大的那个物象,犹如听到了交响曲的主旋律——“耐张铁塔”!高大的塔尖刺破云端,雄伟的塔身顶天立地,一层又一层向两侧舒展的“塔翼”,使之如展翅欲飞的雄鹰……说实话,铁塔的形象人们是熟悉的,“耐张铁塔”这个名称却因其专业性带给人们几分陌生。当拍摄者居于制高点,使用长焦距镜头,将截取的铁塔上端冲破云天,巍然耸立时,“云海”中的那束“光”,就诞生了虚实相生的意味。

不是吗,白昼的光,源自太阳;夜晚的光,源自无数勤劳敬业的电力工人;而高耸入云的铁塔,就是产业工人奉献精神的象征。没有对电力事业的挚爱,摄影家就不会拍摄出这样的美景,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就是《云海之光》绝美的意境!画面上的留白,是体现在风力发电摇臂与铁塔之间的,犹如交响曲中的休止符,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值得品思,值得品鉴。同时,生态发电,包括风能、光能、地热等等,是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发和创新。而生态意识,观众会在作品中亦“品”亦明。

02

情怀,最是令人“敬”

徜徉于展览大厅,我们驻足在了“韵·北疆”单元的一幅作品前。

猛一看,摄影家刘世兴创作于阿拉善盟的《大地之晨》,是一幅空镜头的风光类摄影作品;细细看来,却发现,这是一幅体现“天人合一”、劳动至上、勇于开拓、超越风光题材的优秀作品。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大地之晨

画面上,一垄一垄刚冒芽的树苗泛着不同级差的绿色,近景的深绿渐变成中段的淡绿,中段的淡绿又连接着远处的黄绿,就在以“绿”为主题的大地上,摄影家借助透过云雾洒在土地上的光影,构成了波浪起伏的曲线,酷似天籁之声的旋律,又似生命的河流。再仔细看,阔大的土地上竟然有人!这是占画面不到千分之一、正在躬耕陇亩的劳动者。他的侧影几乎融进了阳光,淡淡的、隐隐的、默默的。

有人说,摄影作品中,如果有植物和动物,观众首先关注的一定是动物;有动物和人,观众定会更加关注人!所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地之晨》的作者着意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时,观众会感动,会深思,会挖掘摄影家的良苦用心。是啊,与大地相比,人类很渺小;与天空相比,人类很渺小;与宇宙相比,人类更渺小。但是,“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起地球”的豪迈和自信却与此同理:“给我一个工具,我就能自立于地球!”可见,那位在朝阳里耕耘的人,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无数勤劳的中国人民,象征着向沙漠要绿洲的勇敢创新,象征着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和勤奋。

说来也奇怪,打开中华书局2013年版的《说文解字》,在“汉语拼音查序”里看到的“Chun”,下面是没有今天我们书写的“春”字的,出现的是被解释为“萅者推也”的“萅”。从古人“会意造字”的方法看,草字头是春苗,下面的横线是大地,大地下面是“推出”春苗的人手,最下面是太阳。这就说明,祖先在造字时,基于自然规律,创造了这个萅字,即当阳光温暖了大地时,人类就要用双手耕耘,庄稼就会在阳光下成长,这就是“天人合一”。而《大地之晨》正是巧妙地展现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春季景象,有力地突显出:我们只有不懈地“劳动”,才是在“奋斗”,才会“奉献”,才能“创新”,这就是在践行二十大精神。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落日额尔古纳河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快乐家园

内蒙古作为祖国正北方的辽阔大地,具有非常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还有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不同的气候景观:当呼伦贝尔的飞雪扑进牧人的怀抱,鄂尔多斯的牧草还在绿色妖娆;当大兴安岭的冰花辉映着灿烂的朝霞,腾格里沙漠的车灯还在闪耀……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小佘太秦长城

同时,这里还有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包括与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密切相关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等,于此,最惹人注目的内蒙古文化资源在摄影作品中又得到了怎样的呈现呢?

03

思想,最是发人“省”

克莱芙·贝尔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我国的万里长城正是因其“在文化和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的审美实力,1982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公约》的。其总长度21000多公里,虽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却是以境内7570多公里的长度,位于全国第一的。当观众看到摄影家史学军拍摄于巴彦淖尔市的《小佘太秦长城》时,立刻就会想到两句话,过去人们说:“筑好了篱笆,才有好邻居”,那是特定时代、特定地缘政治使然;现在人们说:“长城内外是故乡”,则显示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客观现实,以及民族团结的“愿景”与力量。

继而,摄影家胡晓阳拍摄于呼和浩特的《旧貌与新颜》,又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造型对比,把蒙晋交界处的“十三边长城”拍摄得发人深省。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旧貌与新颜

图片的前景是夕阳投射在黄土高坡上的暖色调,中长焦镜头拍到的远景是与地平线相交的深蓝色调。虽然深绿色是二者之间的过度,但夺人眼球的还是色与形构成的对比。一是蜿蜒的明代长城上五个烽火台与现代风力发电机的对比,以此引发观众的思古之幽情;二是雄立于黄金分割线上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的大摇臂与广袤高原的对比,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三是色彩构成的对比:深黄与深蓝、深黄与浅蓝之间的补色反差,暗喻着古今对比;四是横线为主的画面上,突兀地耸立起竖线物象,形成了视觉反差的对比;五是象征着古代华夏智慧的长城,与当代中国在科技领域“与时俱进”带来的社会发展的对比;六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之间的对比。这一切,都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

一般地说,优质文化资源,一定是折射当今时代“兴替”的镜子。

伫立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上的长城是永久的,那么,随着科技的不断快速发展,风力发电机会永久吗?当观众看到了展览中的《大漠奏响光伏乐章》《焊花绽放》《建筑“新视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温馨的牧场》等一幅又一幅把内蒙古自然资源与现代高科技密切联系的作品时,曾经“边远”且“边缘”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给人们的“印象”便不再单调,而是在超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艺术效果时,将思绪升华为省悟,将情感和牵绊渐渐延伸到了内蒙古这个“好地方”!因为,这类作品的“意味”不仅指向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指向了更为深刻的哲学反省。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焊花绽放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建筑“新视野”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政协文苑】探寻“韵”与“亮”中“最”深的延长线——评摄影新展《内蒙古印象》

温馨的牧场

走出展厅,摄影家们已经把“内蒙古”今日之“象”深深“印”在了观众脑海里,再提起祖国的正北方,人们就不仅会想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地貌,而是会坚信,我们的综合国力在用高铁缩短地区之间距离,在用互联网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同时,内蒙古各族人民都在尽享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红利;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紧密团结中全方位推进“有质有量”的发展。

我们诚挚的盼望,您跟随着这个摄影展留下的“内蒙古印象”,到内蒙古来,更希望您能为祖国北疆的建设留在内蒙古。

(李树榕,自治区十二届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艺丽,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雷蒙时间》执行制片人)

来源:草原全媒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3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