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业新闻正文

2019-2020年云计算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机会分析

小业 百业新闻 2020-05-12 08:15:40 6500 0 云计算数据中心iaas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随着资本开支的企稳回升,2019Q4云计算产业需求逐 渐回暖,云计算产业需求大涨,市场空间持续增大,2019Q4AWS 收入接近百亿美元,同 比增速为34%,Azure 收入增速放缓,但仍高达62%,谷歌云收入同比增长53%,IBM云收入增速为9%。

PS: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行研资本(ID:report18)为很多老朋友提供了另一处空间,欢迎大家同时关注!


来源:长城证券


1、IaaS 作为云计算不可或缺基础,领先受 益新基建投资

在全球经济缓慢曲折的复苏进程中,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 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广泛渗透,在持续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 活力,数字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数字经济 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商业模式、新型经济形态。同时,云计算是新基建的核 心底座,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核心领域均与云计算密切相关。其 中,大数据中心是 IaaS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是制造业的 IT 系统上云;人 工智能需要依托云计算的强大算力和存储资源池来持续更迭。受益新基建的政策指引, 云计算正广泛地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当中,伴随着 5G 建设的推进以及线上活动的日益增 多,计算和存储的云化过程不断加速,IaaS 作为云计算的核心基础其建设正获得新的强 劲驱动。

1.1 云计算市场持续扩张,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引擎(略)

1.2 云产业规模与美国尚存差距,全面追赶增速全球领先 

我国云计算起步较晚,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8 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 相当于美国云计算市场的 8%左右,这与同期中国 GDP 约占美国 GDP 的 66%的现状差 别显著。其次,根据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经达到 85%以上,而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18 年中国企业上云率仅有 40%左右。由此可见, 我国云计算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现出严重不匹配的状况。根据 Gartner 最新发布的 IaaS 魔力象限,美国的云服务商在全球市场中优势更为强劲。例如,市场将 AWS 和微软 视为能够支持众多工作负载的通用提供商,谷歌也在企业采用方面正取得稳步进展。而 在中国 IaaS 市场占主导地位的阿里巴巴被迫专注于区域优势,2019 年阿里云服务的收入 不足 AWS 的六分之一。

对比中美云计算产业发展历程,二者的发展路径极为相似,中国云计算市场有望复制美 国的成功之路。纵观美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历程,巨头率先入局,首先布局 IaaS 层面,并 逐步构建起丰富的产品体系。2006 年,AWS 定义了 IaaS 商业模式和核心产品,开启云计算探索之路;并在 2009 年初步形成涵盖 IaaS、PaaS 的产品体系,确立了在 IaaS 和云服 务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2008 年,谷歌推出了 Google App Engine,但是并未给予过多关 注;直到 2011 年,才宣布转型推出 Google Cloud Platform,与 AWS 在公有云市场中同台 竞技。2010 年,微软正式加入公有云竞争者行业;2014 年提出“移动为先、云为先”的 理念,微软的公有云及 IaaS 服务走上了快速扩张的轨道。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对云计算 的重视直接拉动了美国云计算市场升温。2009 年,联邦政府启动了新网站 Apps.gov,展 示并提供得到政府认可的云计算应用,旨在推动政府机构接受云计算的理念。2010 年, 白宫宣布采用“云优先”政策来重组政府 IT 架构;2018 年又升级为“云敏捷”战略,让 各机构采用可以简化转型并拥抱具有现代化能力的云解决方案。联邦政府对云计算的重 视,直接拉动了美国云计算市场升温。

在我国云计算市场,同样是由科技服务巨头入局助推行业发展,逐渐建起涵盖 IaaS、PaaS 的全面产品布局。2009 年,阿里巴巴率先探索云计算;2010 年腾讯正式上线云服务;2012 年百度面向开发者开发云服务,并于 2015 年推出体系化云服务产品;2017 年华为宣布成 立 Cloud BU,正式发力公有云市场。巨头的加入带来了大量资源,不断吸引技术伙伴和 开发者,将云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另外,我国政府在云服务市场中也起到引领作用,通 过发布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云计算产业链的规范化发展,并驱动企业上云加速,为云计 算产业规模扩张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落后美国五年左右,正处于广泛应用阶段。根据 Gartner 预测, 2019 年到 2023 年期间,预计我国云服务整体市场将达约 30%左右的 CAGR,而美国未 来五年 CAGR 为约 14%,我国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云服务市场与欧美发 达国家的距离正在不断缩小。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云计算行业虽然处于后发位置,但前 景十分广阔,市场规模和渗透率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并且在政府引导和需求驱动下, 正在加速基础设施建设,IaaS 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 IaaS 产业链景气上行,多重利好带动新 一轮超级建设周期

2.1 我国 IaaS 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第三阶段,产业链合作成 IaaS 一大趋势 

按照产业结构来看,云计算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为第三方 IDC 企业,以及包括服务器厂 商、网络运营商和网络设备厂商在内的基础设备提供商,同时,IDC 厂商也需要向基础设 备提供商采购。产业链下游为云生态,包括基础平台和云原生应用等,云计算厂商负责提 供 IaaS、PaaS 和 SaaS 等服务。另外,整个产业链有较为明确的轮动次序,从基础设施的 交付节奏来看,首先是 IDC 机房建设,包括前期准备,土建,机电设施建设、交付等阶 段;接着到光网络部署,包括光纤、光纤连接器、交换机、光模块等设备的采购、安装和 调试;由于服务器价值较高,一般按需求分步部署。从业绩兑现角度来看,预计光网络最 先实现业绩兑现,IDC 需要上架之后才能逐步兑现业绩,服务器的销量受到市场需求波 动的影响。


按服务的类型划分,IaaS 厂商可以分为服务器供应商、IaaS 厂商和专业云计算服务提供 商。其中,IaaS 厂商又包括了大型 IaaS 厂商、主流 IaaS 厂商和运营商。而专业型云计算 服务提供商细分种类较多,包括了云安全厂商、分发 CDN 厂商、Docker 厂商、云存储厂 商、视频云服务厂商以及性能 APM 厂商。各大 IaaS 厂商竞争力差距的主要来源于云计 算基础服务的创新性、行业解决方案的成熟度以及服务实施效果,因此,建立整体云生 态,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是提高 IaaS 厂商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 IaaS 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第三阶段,产业链合作成 IaaS 一大趋势。我国云计 算 IaaS 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07-2011 年的探索期,云计算 IaaS 的概念初入中国,市场对云计算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本阶段主要致力于云计算技术储 备和概念推广,主要客户来源于政府部门公有云的建设。同时,国内以阿里云为代表的 IaaS 厂商在此阶段建立,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的开发正式开启。第二阶 段为 2012-2014 年的市场启动期,市场对于云计算服务的认可度快速提高,企业上云的案 例逐渐增多,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云计算 IaaS 市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阶段,Amazon、IBM、Microsoft 等跨国企业的公有云 服务纷纷入华,诸多国内的云计算 IaaS 厂商开始建立,我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开始显现。第三阶段为 2015-2020 年的高速发展期,云计算 IaaS 技术逐渐成熟,各厂商所能提供的 云服务更加稳定和规范,企业上云趋势愈发明显,行业云解决方案向更多传统行业的企 业渗透,云计算 IaaS 服务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第四阶段为 2021 后的应用成熟期,企业 用户的数量在实现快速发展之后趋于稳定,IaaS 服务成为企业用户 IT 系统的主流部署方 式,市场格局将趋于稳定。另外,IaaS 的兼容性和安全性也将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国内 云计算厂商中或将出现占据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生态优势的领导型企业。目前我国 IaaS 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第三阶段,产业链合作成 IaaS 一大趋势。处于第三阶段的 我国市场,云计算产业链结构趋向稳定,云生态建设成为发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 合作成为 IaaS 的一大趋势。例如致力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阿里云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云 生态体系,拥有超过 4000 家核心生态合作伙伴,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企业提供安 全、 稳定且可靠的云计算服务。2019 年 3 月宣布和数据港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将在云计 算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联合上百家垂直领域的 ISV 和解决方案提供 商加入阿里云的生态体系,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包括金融、政务、医疗健康、音视频、物联 网等十几个垂直行业的一站式云端解决方案。

2.2 上游领先指标已领涨,云计算市场扩张确定性强 

数通产业链核心上游营收增速回升,验证云计算市场扩张。Intel 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领域 独占鳌头,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约有 2/3 收入来自于云计算和电信运营商。根据 Intel 2019Q4 业绩报告,公司本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共计实现营收超过 200 亿美元,同比增 长 8.32%,数据中心相关业务和物联网业务贡献主要营收增长动力。其中,数据中心业务 本季度实现营收 72.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85%,创造历史营收单季度记录。鉴于公司 数据中心业务 2019Q4 同比环比均实现稳健增长,我们判断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一轮建 设周期再次启动,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流量和计算量的持续提升,另外一方面,计算芯片能 力升级以及 AI 优化也吸引云计算厂商进行存量升级。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海外云巨头的 资本开支以及数通产业链核心上游器件和领先设备商的营收情况,我们判断整体云计算 市场再次步入扩张周期,并带动整个产业链景气度提升。


2.3 资本开支回升+政策加码+上云率提升+技术融合+行业云拓展行业应用,云计算产业获多重推动力 

2.3.1 国内外资本开支增大,支撑云计算拓展 

全球云巨头资本开支呈增长趋势,IaaS 市场乘势而上。Amazon、Microsoft、Google 等国 际云计算巨头也在持续加大投入,2019Q2 CapEx 迎来触底回升,2019 全年,Amazon 作 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资本开支上行趋势最为明显,全年资本开支为 168.61 亿美 元,同增 25.69%;Microsoft 与 Google 资本开支分别同比变化-4.76%及 9.50%。Amazon 2019Q4 财报指出公司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支持技术基础设施业务持续增长和业务履行;Microsoft 2019Q4 的财报也说明了公司资本开支加大主要是为了支持云产品的增长;同时, Google 2019 年的年报指出公司增加的资本开支主要用途之一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网 络基础设备等信息技术基础建设。随着资本开支的企稳回升,2019Q4 云计算产业需求逐 渐回暖,云计算产业需求大涨,市场空间持续增大,2019Q4AWS 收入接近百亿美元,同 比增速为 34%,Azure 收入增速放缓,但仍高达 62%,谷歌云收入同比增长 53%,IBM 云 收入增速为 9%。


国内方面, IDC 的报告显示,阿里云和腾讯云在 2019Q3 在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中占据 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到 50%以上。因此,我们统计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近三年的资本支 出情况,显示两家巨头的资本支出在 2019Q3 结束近三个季度的环比下滑,Q4 持续增长 并达到近年来单季度的高值,同比增速高达 60.45%。虽然阿里在 Q4 Capex 有所下滑,但 腾讯的 Capex 出现了同比 269.6%、环比 154.4%的高速增长,主要由于云服务规模扩大所 致。未来我国云计算产业链也将随着云巨头 Capex 的攀升而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3.2 政策持续加码,云计算 IaaS 发展受益 

云计算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形态,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我 国政府近年来纷纷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来促进云计算的发展,IaaS 服务也得到了更 多的政策支持,正日益演变成为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2016 年,《“十三五”国家信息 化规划》提出将基本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并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骨 干企业,云计算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作为互联网底层服务的 IaaS 服务也随着“互联网 +”战略的实施而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2017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印发《云计算发展三 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产业能力、推动行业应用、保障网 络安全、营造产业环境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云计算健康快速发展。2018 年,工信部发 布《推动企业上云实 施指南(2018-2020 年)》,从总体要求、科学制定部署模式、按需合 理选择云服务、稳妥有序实施上云、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 企业上云的工作要求和实施建议,带动引导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 普及,拓宽行业市场。

2.3.3 企业上云趋势加速,云计算渗透率持续提升 

云计算技术与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业务不断融合,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 段,企业上云趋势加速。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技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 平,例如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建设的“国土调查云”集合了我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土 地规划、遥感影像和自然保护区等海量数据,并提供信息实时查询、验证、服务,极大提 高了我国国土监测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IaaS 架构实现资源池化,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和战略转型。IaaS 层架构主要涵盖三个层面:首先是物理层方面,物 理层主要通过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来为 IaaS 上的多租户 模式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另外,在虚拟资源层,虚拟化是 IaaS 层的资源管理技术,可 分为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虚拟化技术以软件方式将计算级的硬件资 源抽象地展现为一个统一的运行环境,打破了硬件资源的物理障碍,实现资源的池化,可 以按照用户需求在资源池进行资源分配。再往上便是资源调度层,资源调度软件拥有海 量资源,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作出动态调整,在各类资源之间进行快速匹配,将进一步提升 可用性并降低成本。综上,企业可以通过将 IT 基础设施转移到云端来节省资金和运营支 出,IT 硬件维护成本得以降低,同时按需付费的模式能一定程度避免资源浪费问题。除 此之外,在可用性方面 IaaS 的优势也十分显著,由于云服务提供商依赖于多个设备,所 以单点故障一般不会发生,同时还能自动分发,根据客户位置减少延迟。因此,我们认为 IaaS 价值在于降低了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成本,企业上云趋势加速。


云信任度逐步加强,云计算渗透率持续提升。在企业接受度方面,阿里云与 IEEE 联合发 布的《中国云信任报告》显示,有 74%的企业认为云值得信任,近半数企业认为云上更加 安全;而对于已经上云的企业,对云计算的信任度高出未上云企业 52%。未来,随着我国 政府和企业业务创新、流程重构、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化,同时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转型需求的提升和云信任度的不断加强,将带动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趋势加速发展, 上云将进入常规化阶段。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企业上云工作目标,计划到2020年, 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得到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达到 100 万 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预计到 2023 年中国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 60%,上云深度也将有较大提升。


2.3.4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效应渐显,“5G+云+AI”引领行业发展 

“5G+云+AI”等技术融合创造更大价值,技术融合扩大云计算市场规模。人工智能(AI)、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5G 的可靠 网络连接、云计算的海量算力、AI 的颠覆性潜能正在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模式将进一步 加强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动互促,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创造出诸如“智能制造”、 “智能网联车”、“智慧城市”等潜力巨大的数字经济产业,新的业务体验、新的行业应 用以及新的产业布局正在徐徐展开,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中国电信 天翼云与成都道桥监管中心于 2019 年 7 月展开合作,发布了国内首个“5G+云+AI”智慧 监控商用项目,通过 5G 网络的高带宽来将 4K 视频传输到后台的天翼云 GPU 服务器,再通过 AI 对它进行分析,目前已实现道路桥梁表观病害的识别维护和对桥梁整个架构的 监测方面的智能改进,大大提高了对于病害识别的准确性和日常维护的效率。二期工程 将支持路桥的积水管控,在暴雨季节传感器会第一时间通过 5G 信号将信息传回服务中 心,云计算能力会结合影像和 AI 计算积水的面积和深度,为救灾抢险和市民出行提供保 障。从微观层面上看,“5G+云+AI”技术是企业构建数字业务体验平台、政府服务模式 创新的重要保障;从宏观层面上看,“5G+云+AI”将加速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 供应链的智能化,将数字产品和服务的理念从最初的生产者传递到最终的用户。我们认 为,IaaS 服务作为承载后续业务的基础,未来 AI、大数据分析等平台的建立或需依托于 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效应带动 IaaS 潜力释放。


2.3.5 云计算赋能行业应用,行业云迎来高速发展 

IaaS 服务正在由传统的企业朝向更为重要的传统行业迁移,行业云成为 IaaS 服务发展进 程中的重要环节。政务、金融、医疗、工业等行业云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旅游、教育、智 能硬件等领域的行业云也将在未来几年走向成熟并逐渐落地,行业云除了能满足行业的 个性化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与资源在云上打通,帮助企业 实现业务互联网化。预计未来两年,IaaS 服务将带动行业云解决方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 政务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效不断提升 

政务行业是云计算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中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和地市级行政区均已建成 或正在建设政务云平台。当前政务云用云量增长迅猛,已超过传统产业、金融、互联网等 其他行业的用云量。2018 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 370.8 亿元,政务云已实现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全覆盖,地市级行政区覆盖比例达到 75%。据信通院预测,到 2021 年,政 务云将以 813 亿元规模占国内云计算市场总规模的 43.8%。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务 云将会是决定现有云服务商市场容量的主要考量标准,因此布局政务云也成为国内各大 云服务提供商的重点战略方向,企业根据自己身业务发展特点,已展现出在政务云建设方 面的不同特色。例如,拥有大国企背景的天翼云和移动云,在政务云建设和资源分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快速切入多城市数字化建设,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 术,为实现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综合服务的精准数字化提供保障。疫情来 袭之时,智慧城市系统在疫情动态显示、防控指挥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云计算产业 的强大实力。


 金融云:促进金融系统开发迭代,持续赋能行业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 现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金融行业与云计算厂商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 大势所趋,金融企业通过 IaaS 服务来开展业务,能够节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保障产 品的快速上线,减少企业的成本开支。当产品成功之后,也能够弹性的增加基础设施,支 持快速的业务增长。

目前,成熟的 IaaS 厂商已经为金融行业的企业提供了合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云解 决方案。首先, IaaS 厂商可以根据金融企业对于合规性、隔离性等不同要求,提供包括 公有云、金融云以及金融专有云等多种金融上云模式,帮助企业快速顺利完成金融业务 的云迁移。其次,IaaS 厂商根据行业属性的不同,为银行、保险、证券和互联网金融打 造了符合客户定制要求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例如,在基金云服务平台构建“平台+服务” 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容器、微服务等技术手段设计保险上云方案;为银行业提供包含 IaaS、 PaaS、SaaS 的全方位云计算服务等。最后,IaaS 厂商还能自主开发金融云专属产品,如 云服务器 ECS、云数据库 RDS、更高规格的 SLA 保障等,对大型金融机构颇具吸引力。


 医疗云:传统医疗借力云计算,新型医疗体系正在形成 

云医疗生态庞大,涵盖医院端、患者端、医生端、医药端、基础设施等诸多板块。5G、 AI、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到云医疗领域。经过多年持续的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和新技术推动,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云成为高屋建瓴的柱梁。医 院已经开始采用云存储、云灾备等 IaaS 功能,并且正在将应用系统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一些中小城市的医院甚至提出了全面云的策略,利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全面支撑医院的 各项业务。根据 IDC 统计,2018 年中国医疗云 IT 总支出达到 50.5 亿元,预计 2023 年将 达到 168.8 亿元,CAGR 为 27.3%。

近期,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缓解各大医院门诊压力,降低就医交叉感染风险, 智慧医疗云平台推出互联网医院在线门诊解决方案。各大医疗平台纷纷开展“5G云医院” 服务建设,医生可通过“线上云医生”相关 App 接受患者咨询、进行诊断。并且,金山云也上线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面向各级卫健委或其他相关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物资 的集中入库、分配审批、库存上报及信息提醒等一系列功能。另外,伴随着疫情持续,疫 苗研发和药物筛选工作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云计算在病毒基因测序、分离毒株、药物筛 选、新药研发等多个环节中提供稳定高效的算力支持。疫情短期刺激了云医疗需求的激 增,未来公有云将从提供 IaaS 服务逐渐扩展到 PaaS 服务,并基于 PaaS 服务开始提供影 像云平台、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服务,带给用户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助推 云医疗的持续发展。


3. IaaS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巨头 优势不断夯实

3.1 全球竞争格局:寡头竞争局面确立,差距持续拉大 

全球市场方面,TOP5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增速差距继续扩大,寡头竞争局势确立。 2017年全球前五名公有云IaaS服务商包括Amazon、Microsoft、阿里巴巴、Google和IBM, 共同占据 73%的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增长率均已超过 25%,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整体增 长率仅有 8%。2018 年全球前五名公有云 IaaS 服务商不变,但占据了全球 IaaS 市场近 77% 的份额,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营收整体增长约为 39%,其他厂商收入整体增长仅有 11.1%。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竞争逐渐进入深水区,互联网与非互联网阵营服务商的碰 撞日趋激烈。未来几年,IaaS 服务商如何应对企业多云需求带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 何应对更多传统企业上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升级迭代, 是其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

云计算市场趋于成熟,但收入增长势头不减。Amazon 作为头号供应商,2019 年 AWS 营 收为 3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继续引领全球 IaaS 市场,并且占据整个 IaaS 市场近一 半的份额。未来也将继续通过新的服务和收购积极拓展新的IT 市场,发展其核心云业务。Microsoft 作为 IaaS 市场第二大供应商,通过其创新和开放的 Microsoft Azure 产品来提供 IaaS 服务。Azure 在 2019 年则斩获了 180 亿美元的营收,增长率为 64%,持续巩固其作为领先 IaaS 提供商的地位。排名第三的 IaaS 提供商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阿里巴巴,实 现了领先供应商中最强劲的增长,2018 年增长率高达 92.6%,2019 年增长率与 Azure 同 为 64%。阿里云的成功得益于对其产品组合的积极研发投资,例如,公司构建了一个由 托管服务提供商(MSP)和独立软件供应商(ISV)组成的生态系统,未来也将有能力延 续业绩高增的趋势,有望实现全球扩张。


亚太市场方面,阿里占比进一步扩大,约达到亚马逊及微软总和。2019 年云计算市场规 模同增 50%,高于全球 37.3%(445 亿美元)的增速。阿里云位列第一,占比进一步从 2018 年的 26.1%提升至 2019 年的 28.2%,几乎为亚马逊及微软在亚太市场占比的总和。三大 巨头 2019 年总市占率进一步扩大,达到 57.5%,鉴于阿里等巨头宣布进一步加大投入用 于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亚太市场格局也将进一步拉大差距,形成寡头 竞争局面。未来在新基建兴起及新冠疫情刺激线上流量等带动云计算需求的大背景下, 亚太云计算市场有望维持远高于全球的增速水平。


3.1.1 AWS: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云计算收入稳健增长(略)

3.1.2 Azure:云生态系统完善,现有产品与 Azure 加速整合(略)

3.1.3 Google Cloud:制定云平台五年计划,持续扩大云产品布局(略)

3.2 国内竞争格局:国内 IaaS 处于建设重点,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 

国内 IaaS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的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 IaaS 市场份额前三,光环新网、UCloud、 金山云则处于第二集团。其中,阿里云优势显著,2016-2018 连续单年市场份额超过 40%, 腾讯云和天翼云的市场份额在 2018 年分别达到 11.5%、8.6%。总体来看,我国 IaaS 市场 的第一梯队现已占据超过 60%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与全球相比,国内云市场正值高速发展期,IaaS 厂商云收入增速可观,全球中的市场地 位进一步攀升。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叠加政策强力推动、活跃的市场 需求和服务商投入的加大,使得云服务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更多公有云服务 商创造了发展壮大的机遇。根据 IDC 的统计,在全球前十大公有云 IaaS 服务商中,2014 年我国仅有阿里巴巴一家企业入围,到 2018 年,我国已有四家企业入围,包括阿里巴巴、 腾讯、中国电信和金山。我国云计算厂商成长势头显著,云服务创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9 年阿里、腾讯的云计算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355 亿元及 170 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市场 平均水平。

3.2.1 阿里云:云数智三位一体, 云产品体系完善(略)

3.2.2 腾讯云:服务用户数量庞大,借助社交及游戏业务快速发展(略)

3.2.3 UCloud:中立第三方云服务商,差异化竞争或迎发展机遇(略)

随着各大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不断扩大,云服务提供商将迎来更多的客户,终端客户在 采购时会优先考虑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同时,由于 IaaS 是重资产行业,大型厂商将不 断投资新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必将朝着更加密集的方向发展,大规模领导厂商或将充 分享受云服务需求扩大及数据中心部署加快带来的红利,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另外, 随着云计算与量子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融合,拥有丰富新兴产 品布局的云服务提供商也将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我们认为,未来 IaaS 市场整体格局将 保持相对稳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向头部倾斜,建议关注资本充足且实现关键技术卡 位的头部玩家。 

4. IDC 作为 IaaS 刚需,领先受益行业景 气度提升

4.1 IDC 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受益于云计算拉动 

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 IDC 和服务器的技术支持。服务器为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计算、网 络和存储能力,IDC 将规模化的硬件服务器整合虚拟到云端,为用户提供的是服务能力 和 IT 效能,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传统 IDC 上实施云计算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一般云计算 IDC 的演进路线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虚拟化整合+IaaS”, 此阶段主要侧重于资源的虚拟化整合;第二阶段为“IaaS+简单 SaaS”,引入了分布式技 术,搭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并在提供 IaaS 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简单 SaaS 服务;第三阶段为 “丰富 SaaS 应用+PaaS 平台”,在此阶段下,PaaS 平台可以广泛提供服务,丰富的 SaaS 应用也随之产生;最后阶段为“IDC 全面云服务化”,即云计算 IDC 之间实现互通,自 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我国 IDC 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未来将维持增长态势不变。2018 年,全球 IDC 业务市场 (包括托管业务、CDN 业务和公共云 IaaS/PaaS 业务)整体规模达到 6253.1 亿元,同比 增长23.6%,我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2019 年,我国 IDC 产业进入 4.0 时代,差异化需求凸显,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市场规 模达到 1560.8 亿元,增速为 27.1%,远高于世界 11%的平均水平,其中互联网企业云数 据中心建设成为行业的最强驱动力。根据中国 IDC 圈发布的数据,未来三年中国 IDC 市 场规模将会加速上涨,将维持 30%左右的高增长率,预计 2022 年中国的 IDC 市场规模将 达到 3481.9 亿元。


从 IDC 需求端来看,云计算厂商为 IDC 最大占比客户,有望领先受益于云计算发展。云 计算厂商作为 IDC 行业最主要的客户,占据 37%的份额,互联网企业紧随其后,另外政 府机构及金融机构也是 IDC 行业主要需求方。近年来,云计算已经由政府建设数据中心 推动进入行业自行推动阶段,在成熟的政务云市场外,以医疗云、金融云、交通云等为代 表的行业云正快速发展,IaaS 行业景气度将传到产业链上游,利好中游 IDC 行业和上游 核心硬件。在未来的增量市场中,由于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云计算厂商和大型 互联网将是拉动需求的主力。


4.1 流量激增+投资热潮+新基建,多重因素催化 IDC 发展 

4.1.1 IDC 应用场景逐步拓宽数据流量激增,中国 IDC 供不应求潜力广阔 

新兴技术催生更多应用场景,IDC 需求扩大。纵观 IDC 业务市场的发展历程,2010 年放 宽 IDC 牌照审核门槛,许多企业得以进入 IDC 业务领域并快速拓展市场,带来 IDC 业务 市场一轮增长高峰;2014 年,第 4 代移动通信技术(4G)业务经营许可权发放,移动互 联网流量入口扩展,催生更多应用需求;2016 年,短视频技术被各视频与社交平台广泛 应用,带来了 IDC 业务市场的增长;2019 年,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式商用,带 动全球网络数据量激增,数据中心的重要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2020 年及以后新增 需求则将集中体现在 5G、物联网、VR/AR 等新兴应用的广泛兴起,更多应用场景、更加 复杂的数据结构以及更加频繁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互将推动 IDC 市场规模的增长。

数据流量需求释放,驱动 IDC 扩建加速。随着云计算、5G、AI、VR/AR 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发展和成熟,全球数据流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 2016 年到 2019 年之间,全球数 据中心流量规模从每年6.8ZB增长至每年14.1ZB, 2021年全球数据流量有望突破20ZB。另外,在亚太地区,云计算市场的增长直接拉动云数据流量的提升。亚太云数据流量从 2016 年的 908EB 增长至 2019 年的 2387EB,2021 年将达到 3469EB。在摩尔定律面临失 效之际,若没有更新的技术突破,硬件性能的提升速率将落后于数据增长的速度,因此唯 有加速扩建数据中心才能跟得上数据量爆发增长以及数据向云端转移的趋势。


流量激增与 IDC 数量尚不匹配,中国 IDC 市场潜力广阔。根据权威数据机构 IDC 和希 捷的报告,我国产生的数据量将从 2018 年的 7.6 ZB 增至 2025 年的 48.6 ZB,CAGR 达 30.35%,超过美国同期的数据产生量约 18 ZB。然而,从全球数据中心占比来看,截至 2018 年,美国占比约 44%,我国占比约 8%,日本占比约 6%;从人均机房面积看,我国 的人均机房面积仅为美国的 1/20,日本的 1/10。由此可见,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数据中心的数量与数据流量爆发增长的趋势尚且不匹配,数据中心新增扩建确定 性强,IDC 产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4.1.2 云巨头掀起 IDC 建设热潮,IDC 投资大增 

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全球云巨头积极部署 IDC。Canalys 今年 1 月发布的报告指出, 2019Q4 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和阿里云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 出分别为 98、53、18、16 亿美元,总体支出较去年同期增加 78 亿美元,增长率高达 37%。纵观全年,排名前七的云计算提供商,包括 Amazon、Facebook、Google、Microsoft 和 BAT, 总体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超过 600 亿美元。另外,根据 Canalys 的预测,云基 础设施服务的支出将在 2020 年达到 1410 亿美元,到 2024 年达 2840 亿美元,云基础设 施支出维持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五年内,云服务提供商仍将是服务器和相关组件的最大 买家,云服务提供商的持续高投入将惠及 IDC 及相关产业链。

随着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超大规模提供商建设 IDC 数量大幅增长。截至 2019Q3,全球 超大规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增加到 504 个,另有 151 个正处于计划或构建 阶段。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中国香港、瑞士和中国大陆在过去一年里新增的数据中心 最多。美国占据主要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站点的绝大部分份额,达到 38%,但 EMEA(欧 洲、中东和非洲)和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其他最受欢迎的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英国、德 国和澳大利亚,合计占比为 32%。从提供商方面来看,亚马逊和微软在过去四个季度中 开设了最多的新数据中心,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谷歌和阿里巴巴位于第二梯队。另外, Synergy 基于对全球 20 家主要云和互联网服务公司的数据中心足迹分析研究表明,有近 70%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都位于数据中心运营商租用或超大规模提供商的合作伙伴拥有 的设施中。亚马逊、微软、谷歌和 IBM 的数据中心遍布 55 个或更多的地区,并在北美、 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拉丁美洲这四个区域中至少覆盖三个,且每个区域都有 60 个或更多的数据中心站点。BAT 的数据中心则更多集中在中国。


国内方面,阿里增资云计算基础设施,中国移动高调入局公有云,双千亿级别投资加速 推进 IDC 产业。(1)2020 年 4 月 20 日,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资 2000 亿元,用于云 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并 表示云智能是阿里巴巴核心战略之一,在疫情影响下将逆势增加投入。据阿里云介绍,飞 天云操作系统、神龙服务器、自研云交换机、含光 800 芯片等核心自研技术,将在云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阿里云增资 2000 亿的计划有望推动其数据中心规模再翻三倍,冲刺全 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将持续拉动 IDC 需求提升。(2)2019 年 11 月 14 日,中国移动在 其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出进军公有云的目标。中国移动表示,云改是中国移动 5G+战 略落地的重要举措,移动云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重要承载、5G 应用的核心平台,其发 展目标是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计划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级以上。根据 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中移动已经启动 2020-2021 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招标,预估采 购数据中心交换机 21690 台、管理交换机 5000 台,此举或意味着移动将加速新建数据中 心。移动云的入局势必为云计算资本开支注入新增量,千亿级资金将加速移动云形成规 模,持续赋能 IDC 产业的发展。

4.1.3 新基建助力数据中心腾飞,政策、标准、及示范基地共促良性发展 

IDC 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获政策推动。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 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上明确指 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是近年来,数据中心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务委员会上被列入加快建设的条目,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 业界的高度关注,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家发布多条政策指引 IDC 合理布局。2013 年,五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数据中 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数据中心建设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即市场需求导向原 则、资源环境优先原则、区域统筹协调原则、多方要素兼顾原则和发展与安全并重原则;2018 年,工信部印发《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对我国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各区域供需关系等情况进行了梳理,旨在促进全国各区域合理建设规划数据中心,引导 数据中心供需对接、提升应用水平;2019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规划长三角数据中心,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实现数据 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总 体来看,我国数据中心布局渐趋完善,新建数据中心,尤其是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 渐向西部以及北上广深周边地区转移。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于 数据中心访问时延、运维便捷以及安全性有较高要求,伴随数据量持续增加,数据中心需 求持续上升。而一线城市土地、电力资源稀缺,加之政策监管趋严,数据中心的供给已经 逐渐到达天花板,供需失衡导致一线城市数据中心缺口较大。周边省市数据中心的建设, 承接转移了部分应用需求,相比之下租赁价格也有所下降,整体布局有望持续优化。

此外,标准化引领数据中心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有序进步。2013 年,工信部发布了四 项数据中心通信行业标准:YD/T 2441-2013、YD/T 2442-2013、YD/T 2542-2013、YD/T 2543-2013,这四项标准对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分级分类以及能耗测评方法等进行了详 细的规范,开创了数据中心等级在通信行业标准领域的先河。2017 年,工信部陆续发布 了一体化微型模块化和数据中心预制模块的相关技术要求(YDT 3290-2017、YDT 32912017),迅速推动了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推广和应用。模块化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准 化、快速建设的数据中心建设形式,在行业内越来越多被选用。2019 年 12 月,中国通信 标准化协会(CCSA)发布了 12 项数据中心相关团体标准,内容涵盖液冷系列、无损网 络、企业级硬盘、微模块数据中心测试、分布式块存储等。另外,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 (ODCC)一直密切关注数据中心的新技术,在聚合行业力量进行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在 积极参与并推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发挥先导作用,助推数字中心产业健康发展。2017 年,工信部印发《关 于组织申报 2017 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首次将数据中心纳入国家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范畴,并提出优先支持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 创建,旨在评选出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能力、应用水平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走 在全国前列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区,以及达到较高标准的中小型数据中心,发挥 产业引领作用。第一批示范基地已于 2017 年公布,2019 年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示范基地 (数据中心)。示范基地的评选,将带动当地数据中心聚集区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 而促进经济发展。

4.2 IDC 云化价值凸显,第三方 IDC 厂商顺势崛起 

4.2.1 云计算冲击 IDC 市场格局,第三方 IDC 厂商成长势头强劲 

云计算带动 IDC 云化转型价值凸显,冲击 IDC 市场格局。近年来,云计算的兴起对传统 IDC 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量中小型客户选择了价格优惠、使用简便的云服务作为 存储数据的载体,云巨头的入局正在改变 IDC 产业格局。在优化资源结构方面,云计算将物理资源池化,摆脱了传统硬件在性能和灵活度方面的诸多限制,可以使得扩容更为 简便,解决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在提升利润方面,数据在云端进行传输时,可通过软 件层面根据实际的网络使用情况对云平台进行调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助 于厂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利润。在差异化服务方面,IDC 云化将助力拉新与导 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从而有效应对竞争和价格战。


国际方面,全球 IDC 服务市场以第三方 IDC 为主。根据 Synergy 的数据,第三方 IDC 厂 商 Equinix 和 Digital Realty,以及运营商 NTT 仍然是托管市场的领导者,占据绝大部份 的市场份额,KDDI/Telehouse 与中国电信紧跟其后。其中,Equinix 占据 17%的零售市场 份额,而 Digital Realty 在规模较小的批发市场中的份额为 28%,NTT 充分利用原有通信 业务资源,具备资金资源协同优势。


国内方面,目前 IDC 市场依旧以运营商为主导。IDC 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以电信、联通、 移动代表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以光环 新网、世纪互联、数据港、鹏博士等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另外,随着国电、 广电、远洋等一批自带能耗或土地资源的行业新进入者将增强市场竞争。其中云计算服 务商方面,除了阿里云等国内服务商,国外云巨头通过合作运营模式进入中国,进一步加 剧国内市场竞争。2013 年 6 月,Microsoft 通过与世纪互联蓝云合作,成为首家入华的 国际公有云服务商。2014 年,世纪互联与 IBM 联合宣布基于 IBM 全球统一标准的企业 级云平台 Cloud Managed Services 云管理服务正式上线。2016 年,全球云计算龙头 Amazon AWS 与光环新网合作正式落地中国。2016 年,甲骨文宣布与腾讯云合作共同为中国企业 提供云计算服务。2017 年 12 月,Amazon 与西云数据合作运营的 AWS 中国(宁夏)数 据中心成为 AWS 在中国的第二个可用区域。2018 年,我国 IDC 市场依旧以运营商为主 导,三大运营商合计占比超过 50%,但呈现下降趋势。剩余市场较为分散,在专业 IDC 厂商中,万国数据以 4.1%的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世纪互联、宝信软件、鹏博士、光环新 网、数据港的占比分别为 4.0%、2.0%、1.6%、1.5%及 1.1%。由于大型 IDC 服务商有较 强的资本实力、规模化运营且客户群稳定,预计未来大型 IDC 服务商的业绩仍将持续提 升,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并将带动产业链整合加速。

对标国外,第三方 IDC 厂商在 IDC 地理资源端、资金端、以及运营端等方面兼具优势, 未来有望取代运营商成为市场主导者。起初国外 IDC 市场一样是由运营商把控,但由于 IDC 业务并非运营商主营业务,其营收贡献占比较低;加之第三方 IDC 厂商在定制化等 方面灵活性更高,并且持续收购优质数据中心资源,增长动力充足。目前,全球范围内 IDC 市场已经以第三方 IDC 企业为主导,代表性企业为 Equinix 和 Digital Realty。国内第 三方 IDC 服务商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格局相对分散,与三大运营商相比,国内上 市公司机柜体量明显不足。然而,第三方 IDC 服务商在数据中心位置资源端、资金端、以及运营端兼具优势,定制化服务能力强,更能满足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需求,上架率高, 同时也能供应多个运营商网络,未来发展潜力大。 

在 IDC 地理资源端,全球领先的传统 IDC 企业和以 Amazon、IBM 等云服务提供商为主 的新型 IDC 企业受市场需求驱动,其数据中心资源都重点围绕经济发达、用户聚集、信 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布局,从而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我 国,互联网及云计算行业的 IDC 需求仍是推动 IDC 业务市场规模绝对值增长的主要驱动 力,由于云计算大客户多处于一线城市,考虑到服务响应的及时性,北上广深区域市场内 IDC 业务需求不断加大,数据中心上架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存 在土地、用电、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叠加政策限制趋严,一线城市 IDC 资源将成为限 定资源,因此,在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有良好布局的头部企业在规模效应中能够占据更多 的竞争优势,议价能力有望持续上升。对比国内第三方 IDC 企业的数据中心布局情况, 万国数据、鹏博士等均在北上广深有所布局;光环新网、东方国信等拥有北京地区核心资 源;宝信软件、数据港等在上海地区资源优势显著;奥飞数据依托华南地区优势,布局全 国一线城市。综合来看,第三方 IDC 企业的数据中心资源地区优势显著,未来也将加速 新增一线城市布局,有望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在资金端,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所需的资金门槛较高,相应的回报周期较长,专业 IDC 厂商可通过定增等方式灵活融资扩建。国内领先第三方 IDC 企业如奥飞数据、数据港、 光环新网等近期陆续发布定增预案加码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奥飞数据于 2020 年 3 月 11 日发布 4.8 亿的定增预案项目公告用于建设廊坊讯云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数据港于 2020 年 3 月 14 日发布约 17.3 亿的定增预案项目公告,包括:JN13-B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2 亿)、ZH13-A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2.8 亿)、和云创互通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7.4 亿)。光环新网于 2020 年 4 月 17 日发布了 50 亿的定增预案项目公告,包括:北京房山绿色云 计算数据中心二期(9 亿)、上海嘉定绿色云计算基地二期(9 亿)、向智达云创增资取 得 65%股权并投资建设燕郊绿色云计算基地三四期(15.2 亿)、以及长沙绿色云计算基 地一期(4 亿)。专业 IDC 厂商正在加大投入,加速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此举将赋能公 司业绩增长,奠定长期成长基础。

在运营端,IDC 厂商批发与零售双管齐下,获客能力强劲。根据客户规模和具体需求不 同,数据中心服务可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 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通常并不提供网络带宽服务。零售型 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 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批发型 IDC 服务商往往与大客户绑定,业务确定性较强,国内 以批发型服务为主的包括数据港、宝信软件和万国数据等。零售型 IDC 服务商通常涵盖 更多的增值服务,如光环新网、世纪互联等较为注重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

4.2.2 对标行业龙头 Equinix,指引第三方 IDC 成长方向(略)

Equinix 是全球领先的数据中心及主机代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行业领先的数据中心、主 机代管服务、网络连接、多云生态系统等服务。自成立以来,Equinix 完整经历了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三个数字化浪潮,Equinix 发展历程也代表了美国专业 IDC 服务的 发展之路。美国 IDC 市场自 2012 年起已经进入整合、升级、云化阶段,数据中心趋向大 型化、专业化、绿色化。在此阶段,专业 IDC 服务商凭借更强的规模、更先进的技术占 据行业主导地位。Equinix 的发展路径或将给我国第三方 IDC 厂商带来启示。

国内专业 IDC 发展路径与 Equinix 相近,近年来不断并购扩大自身规模完成多地部署。一方面由于云计算对数据中心有大规模、广覆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 IDC 需求量较 大的一线城市资源紧缺政策收紧,并购成为扩大规模的最有效方式。同时,头部 IDC 企 业也进行了大量的 IDC 机房自建。参考海外 IDC 行业,我们认为收购兼并+自建的模式 将被成为未来几年国内 IDC 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第三方 IDC 企业如万国数据、光环新网、数据港、奥飞数据等均有并购案例,收购了大量在一线城市及 其他核心节点地区的数据中心,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奠定持续稳健增长基础。

此外,从销售模式来看,互联网大客户在 IDC 市场中的占比逐步提升。Equinix 作为零售 型 IDC 龙头,在巩固零售订单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互联网大客户定制化订单,采用批发 与零售相结合的模式,双管齐下提升获客能力。国内厂商方面,已有多家 IDC 企业采用 相同销售模式。以奥飞数据为例,奥飞数据的客户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视频网站运 营商、网络游戏运营商。门户网站运营商、CDN 服务商以及云服务终端等客户,目前此 类客户是主体,采用零售模式;第二类是其他专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商,此类客户采购公 司的 IDC 资源除用于自身使用外还用于对外提供 IDC 服务,采用批发模式。整体来看, 两种模式结合实现灵活销售,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预算,有助于增强公司获客能力。

另外,Equinix 增值服务营收占比逐年提升,中国 IDC 厂商目前已展现这一趋势。IDC 提 供的业务可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种。基础业务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架、VIP 机房 出租)、宽带出租、IP 地址出租、服务器出租和虚拟主机出租等;增值业务包括数据备 份、负载均衡、设备检测、远程维护、代理维护、系统集成、异地容灾、安全系统和逆向 DNS 等。随着 IDC 产业的逐步成熟,简单的主机托管和资源出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 增长的需求,IDC 厂商的关注点开始移向增值服务。另外,随着云服务商的强势加入, IDC 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由于传统 IDC 服务的同质化较为严重,整体利润偏低,在原有 业务基础上拓展更多增值服务以提高服务和产品的利润成为大势所趋。Equinix 的增值服 务例如网间结算从 2010 年的 1.71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8.94 亿美元,每年保持两位数 增长,营收占比从 14%提升至 16%,增值服务营收占比逐年提升。我国 IDC 企业,特别 是定位相对高端服务的大型 IDC 服务商,同样在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下,逐步开始 向高端增值服务商转移。例如向安全管理、应用交付、内容分发、网络运维、信息化应用 租用等新的模式发展。几年来,我国 IDC 行业基础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增值业务凭借具有高溢价的服务内容,其营收规模逐年上升,且增长率保持在 29%以 上。具体来看,2016 年,增值业务规模为 355.3 亿元,同比增长 42.46%,增值业务增长 率高于整个 IDC 行业规模 37.8%的增速;2017 年,增值业务市场规模首超基础业务,到2018 年增值业务规模达到 650.8 亿元,超出基础业务规模 70 亿元以上。预计未来增值业 务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市场规模或将持续增长。


4.3 未来展望:产业革新进行时,IDC 建设迈向新阶段 

4.3.1 IDC 规模新趋势: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或成云时代投资重点 

伴随着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开始缩减,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 逐年增加,增长率持续升高。据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全球数据中心共计 44.4 万个,超大 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共有 390 个;预计 2020 年全球数据中心将减少至 42.2 万个,但超大规 模数据中心将升至 600 所。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基础产品与设施部刘 德强表示,2020 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占到全部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的 47%,数据运算 能力的 68%,数据存储量的 57%和数据传输量的 53%。在中国,2019 年数据中心数量大 约为 7.4 万个,其中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 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 320 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 36.1%。


新型网络架构迭代演进,支持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组网。组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主要受限 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业界主流的交换网络设备的转发能力和端口密度;另一个则是网络架构设计思想,需要具备极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以期能按 POD 进行数据中心 网络的交付,并最终具备承载更大规模集群的能力。目前业界主流设备已经可以提供基 于 12.8T 芯片、支持 32 个 400G 端口的 TOR 交换机,预计 2022 年将会出现 50T 以上的 大容量芯片,支持 64 个 800G 端口以及最新的 112G SerDes 技术。数据中心网络也已经 从最初的传统 3-Tier 架构演进到扁平化、无阻塞的叶脊(Leaf-Spine)架构,并基于这种 架构仍在不断进行迭代演进。

传统的 3-Tier 架构采用层次化架构的三层网络,有三个层次:核心层(网络的高速交换主 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将工作站接入网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3-Tier 架构支撑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心的建设。但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 的不断提高,新的应用及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膨胀。仅仅使用传统的网 络技术越来越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自 2013 年以来,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二层网络结构的叶脊拓扑网络迅速取代三层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主要由 脊层交换机和叶层交换机两个部分组成,两层设备的扁平化网络架构来源于CLOS网络。Leaf 交换机保持转发 2 层和 3 层的流量。流量可以分布在所有可用的链接上;Spine 类似 三层架构中的核心交换机,但高端口密度高吞吐量的三层交换机替代了大型机箱式交换 机,网络的压力也从集中负载于核心交换机,变成分配给众多 Spine 交换机均衡分担。随 着 IoT 等业务的兴起,接入层压力剧增,将会有数千个传感器和设备在网络边缘连接并 产生大量流量。Leaf 可以在接入层处理连接,Spine 保证节点内的任意两个端口之间提供 延迟非常低的无阻塞性能,从而实现从接入到云平台的敏捷服务。


伴随着数据中心合并、虚拟化、超融合和新应用业务形态发展,如何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 2017 年底,Broadcom 发布了可支持 32 个 400G bps 运行的端 口或 128 个以 100G bps 运行的端口的“Tomahawk-3”StratusXGS ASIC。ASIC 的出现意 味着每个交换机的端口数量可以比早期的 100G 交换机增加一倍到四倍,企业无需在管道 方面投入更多。2018 年 10 月,Arista Networks 也推出了基于 Tomahawk-3 的 7060X 交换 机。

随后,Facebook 公开了其新一代的数据中心架构 F16,将 Tomahawk-3 理论应用到下一代 交换机(Minipack)以及与之协同工作的 F16 架构中。在 Spine 平面对其上一代数据中心 架构 F4 进行扩展,把 4 个 128 端口、400G bps 交换机升级为 16 个 128 端口、100G bps架构的交换机,并采用 Minipack Spine 交换机和基于 Tomahawk-3(Minipack)、Tomahawk2(Wedge 100S)ASIC 的 Wedge 100S 交换机。在 F16 架构中,每个服务器和存储机架都 连接到 16 个不同的平面,达到单机 1.6T 的总容量。另外,这种新型 F16 架构的核心是 Minipack 交换机。在设计其 Minipack spine 交换机时,Facebook 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为避免光学电缆消耗过多的功率,没有在结构上切换到 400G 端口,而是决定在设备上保 留 100G 的端口,使用已建立的 CWDM4-OCP 光学系统,从而使进出机架的带宽翻两番。这一选择使得网络更简单、更扁平化,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可以预见,在业界的共同努 力下,未来数据中心将在网络架构、设备转发能力以及端口密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 支持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组网。


4.3.2 IDC 布局新规划:三层布局+“云边协同”成未来趋势

未来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将呈现三级层次化结构。随着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承载业务以及 存储与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变化,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和区域布局也将持续演化,未来数据 中心将充分考虑不同业务属性选择适宜的区域布局:(1)对于冷数据备份、离线计算分 析以及其他对网络时延要求较低的应用,将优先选择能源充足、气候适宜地区的数据中 心,以降低建设运行成本。(2)对于面向区域、对时延敏感、以实时应用为主的业务, 将选择在用户聚集地区依市场需求灵活部署数据中心。(3)对于 VR、AR、车联网等对 时延极为敏感的业务,需要最大限度贴近用户分布式部署微型数据中心,直达居民区、企 业办公场所等区域,以满足用户极致体验要求。三层数据中心在整体网络架构下,统一管 理、动态调度、协调配合,更好地支撑上层业务应用。


故而为应对时延敏感业务,“云边协同”驱动边缘数据中心快速发展。IDC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将有超过 500 亿的终端和设备联网,其中超过 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进 行存储、处理和分析。2023 年,将有 42.4%的企业采用边缘+核心的组合架构建立和运行 数据库,设备架构向“云-边-端”三级架构演进迭代。由于数据的产生更多来自端侧和边 缘,边缘数据中心将会成为理想的承载基础设施去处理更多对时延要求更高的业务。根 据信通院预测,未来边缘市场规模将超万亿,有望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广 阔市场空间将带给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界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崭新的发展机遇,边缘数 据中心发展正走向快车道。

边缘数据中心缔造“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新型数据处理模型,数据中心将呈现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数据资源逐步整合,云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量边缘数据中心将 加速涌现,以保障边缘侧的实时性业务。目前,数据中心正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 展。一是数量少、密度高的超大型数据中心,通过扩大单体规模来提升整体性能;二是数 量多、就近服务的边缘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与传统的云数据中心相辅相成。云数据中 心负责非实时性,长周期数据存储业务,并将时延敏感型业务卸载,交由边缘数据中心处 理,减少网络流量和往返延迟。边缘数据中心广泛应用于需要将数据处理靠近数据源的 应用场景,主要负责实时性业务,短周期数据存储。二者有效互补,保证用户良好体验。

4.3.3 IDC 环保新方向:绿色化

在能源效率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基于业内的共同努力,数据中心的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跟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幅优化。2 月 28 日,《Science》 刊出了一篇名为《全球数据中心能源使用在需求快速增长下仍然放缓》的论文。该研究计 算出 2010 年至 2018 年间,全球数据中心需求增长了 550%,数据中心能源使用仅增长 了 6%。可见,在全球数据中心的业务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能源使用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国内方面,数据中心的总体能效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全国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平均运行 PUE 为 1.63,大型数据中心的平均运行 PUE 为 1.54,2013 年后投产的大型或超大型数据 中心平均运行 PUE 低于 1.50,最优水平达到 1.2 左右。对于规划在建的数据中心,平均 设计 PUE 为 1.5 左右,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平均设计 PUE 分别为 1.41 和 1.48。

绿色节能是国家和地方数据中心政策的重要目标,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几年,国 家和地方陆续出台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政策,分别从 PUE 等硬性指标和节能环保方面提出 要求。自 2010 年起,利用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对数据中心进行改造、提高数据中心能 耗及能效水平成为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 2020 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 据中心的 PUE 值达到 1.3 以下的目标。另外,各地也积极出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鼓励政 策,促进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根据信通院的评估结果,过去八年间,在众多参评的数据 中心中仅有五家数据中心获得 5A 级别的绿色等级,我国数据中心的整体绿色水平任重而 道远,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3.4 IDC 供电新架构:HVDC+市电直供

供电架构逐步简化,“HVDC+市电直供”促进供电效率提升。目前的数据中心供电方式 主要有三种模式:UPS 供电系统、HVDC(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市电直供。传统的数据 中心供电以不间断电源 UPS 为主,转换率较低。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中心建设 成本和能耗激增,受高成本、高能耗的驱动,可靠性高、成本低的 HVDC 的出现恰逢其 时,成为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新选择。据统计,“HVDC+市电直供”相结合的模式可使 供电效率提升到 94%-95%,HVDC 离线模式可将供电效率提升至 97 %以上。数据中心 的 HVDC 供电模式最早由电信牵头试点,伴随着云计算逐渐成熟,HVDC 已从三大运营 商开始逐渐覆盖到 BAT 等互联网厂商,截至目前 BAT 新建数据中心大部分均采用了 HVDC 供电系统。


2019 年底,中恒电气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了 “巴拿马”电源系统。该系统具有超高功率 密度、超高效率、安全可靠的特点,利用最先进的电力电子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策略, 将电路和磁路融合创新,集成 10KV 配电、变压器、不间断电源和输出配电单元。另外, 巴拿马系统采用模块化扩容,单套系统容量最大支持 2.4MW,精准匹配未来数据中心工 程产品化、快速部署、超高效、智慧化等核心需求,引领数据中心绿色建设、开创泛在 HVDC 时代。另外,Google、Facebook 的 48V 整机柜供电架构、百度的 12V 分布式锂电 池系统等,都进一步提高供电效率。整个供电系统逐渐由交流/集中式向直流/分布式转变, 直流/分布式架构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运维方面也得到了简化。

4.3.5 IDC 制冷新方案:间接蒸发+液冷

数据中心绿色化带动温控行业发展,蒸发冷却技术、液冷技术成为新主流。设备温控行 业是 IDC“新基建”的底层保障,根据 ICTResearch 预测,2020 年机房温控节能设备市场 规模预计将接近 56 亿元。据悉,数据中心的运行能耗约有 25%~40%左右用于制冷(依据 不同数据中心的 PUE 水平), IDC 绿色化的发展态势带动数据中心制冷技术不断革新。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技术通过将冷却系统架构简单化,是目前众多数据中心冷却技术中 降低能耗水平的最有效规模商用方案。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利用水蒸发降温,使空气温度 逼近湿球,采用换热芯体降低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处理要求;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在安装空 间上和数据中心其它系统解耦,安装周期可由 5-6 个月缩减至 1-2 个月。此外,液冷散热 方案可面对更高的热密度,并减少从芯片到大气环境的级数,效率更高,甚至实现 100% 自然冷却。

目前,液冷主要有冷板、浸没两种部署方式。在多项技术的对比中,浸没式液冷节能优势 突出,在满足一线城市 PUE 建设限制的同时,单体计算密度提升 10 倍以上,IT 设备占 地面积减少 75%以上,已在 HPC 和 GPU 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另外,2018 年 6 月,阿 里巴巴部署了全球首个大规模液冷集群,将服务器浸泡在特殊的绝缘冷却液里,运算产 生的热量可被直接吸收进入外循环冷却,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这种形式的热 传导效率比传统的风冷要高百倍,节能效果超过 70%,未来阿里巴巴将逐步在更多的数 据中心进行推广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制冷技术革新。


4.3.6 IDC 建设新模式:模块化

模块数据中心极大缩短建设周期,已开始大批量投产应用。微模块数据中心于 2012 年由 我国互联网公司首创,使数据中心的建设由“工地”迁移到“工厂”。传统数据中心的建 设周期需要 2-3 年,而微模块数据中心可以通过工厂预制、现场安装,实现 40 天完成部 署,极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另外,微模块数据中心是以模块为单位,可按照需求快速灵活 部署,其高效、灵活、快速、节能的特点解决了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中的大量问题,并在互 联网、电信、金融、政府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快速应用。在规模方面,截至 2017 年底,微 模块数据中心的部署量已从 2013 年的 300 套增长到 4500 套,预模块数据中心完成 9100 个 40A 整机柜的部署,容纳服务器能力超过 100 万台,未来微模块数据中心部署节奏有 望加快。在性能方面,据 ODCC 统计,微模块数据中心运行 6 年来安全稳定,平均 PUE 下降 0.2-0.4,运行成本降低 20%-40%,节能降支效果十分明显,对数据中心产业模块化、 绿色化具有极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4.3.7 IDC 设施设备新路径:定制化

数据中心及基础设备向定制化发展,致力推进电信网络重构。当前,日益增长的数据量 和复杂的系统需求增加了企业对于安全的、可扩展的数据中心的需求,而企业对于数据 中心扩展备选方案的思考则又引发了对隐私、数据中心容量、控制权、可靠性等问题的关 注。企业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之间对数据中心的设计和构建要求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数据中心开发商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利用差异为每家企业客户提供定制 化构建的数据中心。另外,电信行业正在由传统网络向基于通用服务器、开源云计算平台 的技术架构演进,提升网络效率、降低成本成为电信行业的普遍共识。为此,三大运营商 和中国信通院、英特尔等公司发起 OTII(Open Telcom IT Infrastructure)项目,探索深度定 制化服务器,形成电信行业面向网络IT 化转型的开放标准、统一规范的服务器技术方案, 以满足 IT 化的电信应用需求,致力解决电信行业的网络转型困境。实验显示,OTII 服务 器能够在运营商 NFV 总体框架下平滑接入现网,有效支持 vBRAS(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 务器)等典型虚拟化网元的承载和运行,特别是在设备规格、功耗、管理能力等方面能够 满足运营商边缘机房 DC 化重构的特殊需求,在运营商网络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 来,随着网络重构的逐步推进,在开源软件、开放硬件的基础上进行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 和深度定制,将成为运营商新的运营模式。

4.3.8 IDC 运维管理新热点:智能化

IDC 业务管理政策逐步完善,经营环境充分改善。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界的关注 点逐步由建设转向运营管理,对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管理政策层 面,201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 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进一步完善了 IDC 业务的准入要求;2017 年工信部公 布了修订后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取消了申请经营许可时提交企业名称预核 准通知书的要求,删除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作为工商变更登记前置程序的规定。监管 政策降低了 IDC 市场准入门槛,促进 IDC 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清理规范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的通知》发布,要求对 IDC 业务市场存在的无证 经营、超范围经营、“层层转租”、违规接入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加强经营许可和接入 资源的管理,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IDC 监管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 秩序,并进一步优化 IDC 企业经营环境,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平台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据中心经营效率提高。在管理平台层面,随着数据量 的高速增长,新建数据中心大多以大规模、超大规模为主,大量的设备和复杂的系统为高 效管理带来了挑战。智能化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通过对 IT 设备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的在线监控、管理,节省大量维护时间和费用,让企业更加专注于上层业务。因此,智能 化成为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必然趋势,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监控管理)等数据中心 智能化管理平台正在加速部署应用。另外,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下,如 DMaaS 等管理平台将基础设施管理与 IT 设备管理集成,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可实 现有效预测和防止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发生的事件和故障,缓解数据中心效率低下和容量 不足问题,提高了数据中心运营效率。在能耗方面,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通过采集数据中心 各设备的用电参数,精确分析数据中心的 PUE、能耗分布和构成,实现主动式分析与预 警、精细化监测与管理、合理化规划与决策,为管理者能耗优化提供有力依据。

5. IaaS 发展提振服务器需求,IT 云化铺 垫产业变革

服务器主要应用于网络层,为终端提供计算或者应用能力,是云计算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随着云计算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终端连接数量持续增长,流量激增将驱动数据计算、存 储需求呈几何级增长,因此服务器出货规模将迎确定性爆发机遇。

5.1 云巨头 Capex 回升明显,上游服务器芯片市场已增长提速验证景气回暖

国际 IaaS 厂商资本开支复苏,助推上游服务器行业回暖。IaaS 厂商是服务器企业的直接 客户,IaaS 厂商整体资本性开支变动的跟踪对判断上游服务器需求边际变化意义重大。IDC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8 大基础设施硬件买家(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 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将消耗 50%以上的服务器和存储基础设施,这也印证了云基础设 施服务提供商是拉动服务器市场不断增长的主力。

此外,上游 Intel DCG 收入重回上升通道,交叉验证下游服务器行业景气度提升。Intel 的数据中心业务部门(DCG)提供服务器芯片和数据中心产品及相关服务,是服务器芯 片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商,芯片收入与服务器市场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根据 IDC 的调查 数据,早在 2010 年 Intel 在 X86 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达到 93.5%,并一直 延续优势,长期占据着 9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 MercuryResearch 的统计,2019 年 Intel 占据 X86 CPU 芯片市场 95.5%的份额。因此,Intel DCG 的营收情况是判断下游服务器行 业回暖的重要信号。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器市场规模增速与 DCG 收入增速的变化情况趋 于同步,DCG 收入自 2019Q2 起开始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大幅反弹,2019Q4 共计实现营收 72.13 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 19%。服务器市场规模也在 2019Q2 之后实现触底反弹, 2019Q4 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实现同比增长 7.42%,环比增长 15.27%,行业回暖趋势基本 确定。综上,基于云巨头的资本开支和 Intel DCG 收入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我们 判断 2020 年服务器市场或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回暖幅度有望超预期。


5.2 云计算发展提振行业需求,服务器市场开启拐点向上趋势

2019 全年服务器市场基本保持稳定,Q4 表现抢眼。2019 年 IT 宏观环境面临极大挑战, 随着经济放缓和企业预算紧缩,IT 支出包括服务器的支出也略有放缓。IDC 最新发布的 《全球服务器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 全球服务器市场的供应商收入达到 872.9 亿美 元,较去年略有下降,但 Q4 供应商收入同比增长 7.5%,达到 254 亿美元;2019 年全球 服务器出货量在 1174 万台以上,亦出现小幅度下滑,但在 Q4 同比大增 14.0%,达到逾 340 万台。

从地域上看,供应商在加拿大、拉美和美国 2019Q4 的营收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增速分别为 19.3%、19.0%和 15.5%。服务器供应商在中国的收入增速达 6.7%,增幅低于 美洲,但超过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总体 4.2%的增长。Gartner 预计我国服务器市场将 在 2020 年回升。

从市场份额上看,2019 年 Dell、HP、Inspur(浪潮)在出货量和收入方面都稳居全球前 三,占据超过 38%的市场份额。其中,Dell、HP 收入及出货量均有所降低,但浪潮销售 额增长 18.1%,销售量增幅约 11.8%,成为全球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主流厂商。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受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强劲需求和云服务提供商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 的影响,ODM Direct 供应商这个群体广泛受益,2019Q4 出货量超过 105 万台,增速高达 53%;收入逾 64.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9%。

从服务器类别上看,2019Q4 批量服务器收入增长 12.1%,达到 197 亿美元;中端服务器 收入下降 14.1%,减少至 33 亿美元;高端服务器增长 8.9%,达到 24 亿美元。相比前三 季度,第四季度全球市场表现出明显增长,无论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还是传统企业,用 户对云计算、AI 等新兴应用的采购需求更趋旺盛。适合上述应用场景的机架式服务器领 跑了四季度的增长,机架式服务器在 2019Q4 的销售额和出货量分别增长 14.3%和 22.9%, 再次扮演了市场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其中,x86 服务器实现创收增长 6.3%,达到 224 亿 美元。非 x86 服务器的收入同比增长 17.7%,接近 30 亿美元。

综上,2019Q4 服务器市场已经开启拐点向上趋势,我们认为在云、AI 等新型 IT 基础设 施建设的推动下,服务器市场或一扫疲态,2020年有望开启服务器市场新一轮成长周期。

5.3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催生新增长点,品牌与白牌之争趋白热化

5.3.1 X86 整机柜服务器优势彰显,成为云计算服务器主流

X86 服务器已成为云计算服务器的主流。基于 IaaS 的物理资源池化特点,服务器更多追 求可扩展性,单体性能的关注度变低。由于大型机和小型机均由一家厂商提供全套封闭 体系的服务器和解决方案,整合调度难以进行,而 X86 服务器采用标准化开放架构,符 合云计算资源动态管理的需求,因此,X86 服务器已成为云计算服务器的主流。根据 IDC 的统计数据,X86 CPU 占据全球 96%以上的市场份额,而 MIPS 和 Power 仅在个别厂商 和行业使用。根据 IDC 统计,2019-2023 年我国 X86 服务器出货量增速将稳定增长。另 外,我国 X86 服务器市场份额出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浪潮受益于绑定云服务提供商, 连续多个季度在全球服务器厂商中出货量和销售额增速最高,并大有持续提升的势头。

自主设计的整机柜服务器迭代创新,支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X86 服务器具有低成本、 敏捷部署、灵活拓展、自动化运维等优势。另外,随着企业对云服务商要求的提高,大规 模数据中心的部署加快,云服务器呈现出高密度、高稳定性和易管理等特性,X86 服务器 的产品形态也逐渐演变成为密度更高、交付更快、能耗更小的的整机柜服务器。整机柜服 务器通过整体机柜、集中供电、集中散热、统一管理、一体化交付、 模块化运维,可实 现 TCO(总投入成本)降低 10%-20%,部署效率提升 20 倍,日交付能力提升至 1 万台,整 体能效提升 15%,故障率降低 40%,能够支撑大量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在云计算市场的 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另外,随着整机柜服务器的不断迭代创新,云服务提供商开始主导服 务器新标准新规范。从标准层面来看,由 BAT 发起的天蝎联盟主导了国内整机柜服务器 的标准制定,“天蝎计划”通过提出统一标准的设计规范,实现低成本的可靠灵活扩展。目前,天蝎整机柜服务器完成三代技术演进,1.0 和 2.0 版本实现了服务器供电、散热和 系统管理层面标准化、资源池化,在实际应用中大幅提高效率并降低能耗。


5.3.2 未来算力要求提升,GPU 服务器市场持续扩张

人工智能等应用对算力提出高要求,GPU 服务器有望迎来扩张。随着数字化业务、IoT 和 人工智能的逐渐落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将会赋能各个行业,支撑创新服务发展。因此,未来基于人工智能需求带动的云计算需求将会是 IaaS 领域增长的持续驱动力,各 大云计算厂商都在布局人工智能以把握未来趋势。目前,亚马逊 AWS 已推出 AI 产品线, 包括 Amazon Lex、Amazon Polly 以及 Amazon Rekognition,分别定位于可编写自然人机 交互、语音转换服务以及图像识别;微软推出认知服务 API,涉及视觉、语音、语言、知 识和搜索五个方面;Google 推出自研芯片 TPU 以支持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开源深度学习 平台 TensorFlow 将 Google 的深度学习技术开放,降低深度学习应用的门槛。

未来,计算平台将逐步由通用走向专用,以 AI 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将长期驱动服务器市场 的增长,更高的性能和速度成为数据中心 IT 设备技术发展趋势。目前的单机或小型服务 器可提供的算力难以满足 AI 产品的需求,传统数据中心使用的 CPU 也存在 Cache 占据 较大空间、计算能力浪费等问题。GPU 服务器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服务器的效率瓶颈,其 具有实时高速的并行计算和浮点计算能力,适应用于 3D 图形应用程序、视频解码、深 度学习、科学计算等应用场景,逐渐在人工智能方面取代 CPU 服务器。IDC 数据显示, 未来 GPU 服务器市场将会扩张,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0 亿美元。目前,各巨头正 在加大对 GPU 的投入,英特尔公司计划在 2020 和 2021 年将推出 GPU 业务,并构建完 整的产品线;2020 年 4 月,据韩媒报道,华为将成立云和 AI 事业群,计划进军 GPU 服 务器市场,巨头的加入将有力推动 GPU 服务器市场扩张。

5.3.3 提升芯片或成服务器厂商制胜关键

IDC 认为,中期来看 X86 架构仍然会是主流的服务器市场,未来将会形成以 X86 为核心 多种架构并存的丰富算力市场。另外,随着互联网、云服务、电信、银行等各行业超大规 模客户不断扩张和升级扩容对于服务器的强劲需求,以硬件为中心的集成硬件与软件支 持多样化工作负载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服务器厂商制胜未来的关键。

当前,我国服务器芯片自主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X86 架构、Power 架构、MIPS 架 构、ARM 架构和 Alpha 架构。另外,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 RISCV 也获得众多国内科技公司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Alpha 架构覆盖全场景,目前国内研 发该类架构处理器芯片的是成都申威,该公司基于该架构开发服务器芯片可以拥有自主 扩展指令和发展路线的自主权。ARM 架构终端生态繁荣,并快速向数据中心领域渗透;目前国产服务器芯片企业当中有天津飞腾和华为研发服务器芯片,这两家厂商拥有 v8 架 构无限制永久授权,可无限制基于 v8 架构开发、自主演进。MIPS 架构走向嵌入式,目 前有龙芯基于该架构进行研发,早期龙芯曾计划基于该架构研发 PC 处理器,但成果不彰, 龙芯如今转而基于该架构研发服务器芯片。对于 Power 架构,知识产权为 IBM 所有,2015 年向中国企业开放,不过由于其开放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价格昂贵,基于该架构研发的 国产服务器芯片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5.3.4 云计算发展催化服务器品牌与白牌之争,促进服务器市场优胜劣汰

白牌服务器作为目前服务器市场中的新生力量,正在重塑整个市场的生态。云计算的发 展对整个服务器产业链进行了重构,白牌服务器厂商备受青睐加剧市场竞争。从标准层 面来看,2012 年 Facebook 启动 OCP(开放计算项目)项目,旨在改变传统的服务器,打 破传统计算组件,使其重构为模块化系统。后续的几年,微软、谷歌等云计算厂商纷纷加 入 OCP 联盟。目前国外的 OCP 联盟与国内 BAT 引领的 ODCC(开放计算中心委员会) 联盟都在加快制定标准化服务器的规则,由于云服务提供商大多为技术实力雄厚的互联 网巨头,对服务器了解程度较高,云巨头的入局令白牌服务器的影响与日俱增。从技术层 面来看,虚拟化和开源软件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过去软硬一体的局面。IaaS 厂商让算力从 物理实体中解放出来,用户可以通过云平台和第三方开源程序来运行和管理自己的后台 服务,进一步促进软件和硬件的分裂。从需求层面来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是近年来 全球服务器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云计算弱化了对单台服务器性能指标的要求,拥有服务 器设计能力的互联网巨头更倾向于寻求 ODM 厂商直接生产服务器以节省成本,白牌服 务器凭借低廉的价格备受云巨头所青睐。

为了应对白牌服务器的竞争,品牌服务器厂商开启定制化道路。HP、Dell 等海外品牌厂 商陆续加入 Facebook 等互联网企业主导的 OCP 联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其定制化需求 的服务器。国内的浪潮已同时加入 OCP、ODCC、OPEN19 全球三大开放计算标准组织, 发布了符合各个组织标准的服务器产品,并通过 JDM(联合开发)模式提升了研发能力 和产品化能力,贴合互联网企业需求,出货量快速增长。

白牌与品牌厂商各有其长,适应下游需求者为王。白牌服务器 ODM 厂商与传统品牌服 务器厂商的区别在于,前者聚焦生产制造,后者聚焦于产品设计。白牌和品牌服务器厂 商,由于其固有的优势领域不同,两者均都有其业务边界。品牌厂商积累了大量技术专利 和架构设计经验,在产品性能、稳定性以及客户响应速度方面具备优势;而白牌服务器厂 商在成本控制能力、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方面更略胜一筹。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品牌厂 商还是 ODM 厂商,只有不断适应下游客户需求,才能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动能。

6. 云计算助推交换机与光模块迈向 400G 时代(略)

6.1 云计算 400G 生态形成,助推光互联方案迭代升级

随着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数据流量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而越来越高的 数据量,则需要通过更高速率的光网络来实现互联互通。光互联市场预期成稳步增长态 势,其中云计算的营收占比逐年提升,未来云计算将成为光互联的主要需求方。因此,在 以 IaaS 为主的云服务的推动下,新的数据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形成,光电互联方案正在逐 渐由 100G 过渡到 400G,400G 数据中心的应用将深刻影响产业链生态,光器件、光模块、 数通设备等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在数据中心的光电互联中,所用到的交换机根据网络位置不同可分为 ToR(Top of Rack) 交换机、叶(Leaf)交换机、脊(Spine)交换机以及核心(Core)交换机。光模块在数据 中心主要用于交换机之间的互联以及交换机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如下图结构所示,目 前各个层级间的通信都向 400G 发展,更新换代给光模块和交换机都来带了新的发展契 机。


6.2 400G 升级周期正在开启,交换机行业景气度提升(略)

6.3 光模块迭代升级加速,产业将迎发展新机遇(略)

光模块厂商加码硅光技术,看好硅光产业长期发展。由于我国进入硅光领域较晚,与发 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且主要负责设计、后道制程和封装,具有芯片制备能力的公司较少。目前我国在硅光领域开展布局的企业主要有华为、光迅科技、亨通光电、博创科技等。华 为 2013 年收购比利时硅光子公司 Caliopa,并且在英国建立了光芯片工厂发展硅光技术。2017 年亨通光电与英国的硅光子企业洛克利合作,获得多项硅光芯片技术许可,2020 年 3 月 10 日发布 400G 硅光模块。2018 年光迅科技联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单位联 合研制成功 100G 硅光收发芯片并正式投产使用,但是流片需要依靠国外。2020 年博创 科技与 Sicoya 公司合作,推出了高性价比的 400G 数据通信硅光模块解决方案。总体来 看,国内厂商正在通过收购或兼并等方式在硅光产业链上不断进行拓展,此举或将增强 企业垂直整合能力,从而占据产业链高端。长期来看,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必 将驱动硅光的商业化进程。随着各大厂商加速布局硅光产业,硅光技术有望实现突破,应 用成熟度也将逐步提高,硅光模块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并带动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END——

推荐阅读

《雄安新区》

《腾讯报告》

《上市公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