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虽然凭借着契丹的帮助推翻末帝李从珂,并且称帝建国,但在位期间一直过得很不顺,不仅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契丹的苛责,境内还有藩帅张丛宾、范延光、安重荣等人的反叛,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没过上几天舒心日子石俊峰。
不仅如此,石敬瑭一共有七个亲生子,其中前六个或早夭,或被后唐末帝李从珂、叛将张丛宾所杀,只有幼子石重睿存活了下来石俊峰。所以在驾崩前,石敬瑭便将首相冯道(五代实行群相制,资历最老、权势最大的称首相)召至病榻前,委以托孤重任。石敬瑭对冯道寄予厚望,不仅让石重睿向他叩拜,还命令宦官把石重睿抱到冯道的怀中,希望他尽心辅佐幼主。
冯道深感责任艰巨,又被皇帝的举动所感动,便跪拜在地,信誓旦旦地对石敬瑭讲:“陛下但请放心,老臣一定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如当年的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石俊峰。”石敬瑭听后,干瘪的面庞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久,石敬瑭驾崩,时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
既然冯道接受石敬瑭的托孤重任,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辅佐幼主,那么他就应该履行承诺,扶立石重睿为帝石俊峰。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石敬瑭刚死,冯道便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举行密谈,认为当前形势下,外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的蠢蠢欲动,如果扶立幼主登基,那么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难免会诱发不可控的事件。所以为了国家安危的考虑,应该由一位年长的皇室成员登基为好。
景延广虽是一介武夫,但出于唐末五代的惯例,对参与国家大事也是充满了兴趣,最大的愿望便是能专制朝政,甚而篡位称帝石俊峰。所以景延广见冯道有“换马”的心思,便隆重地退出自己属意的人选-石敬瑭的侄儿兼养子、齐王石重贵,并且吹嘘此人“见识深远、仁德宽厚”,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人选。冯道思虑再三,便同意了景延广的意见。
所以在石敬瑭死后没多久,冯道便违背当初的誓言,没有把石重睿扶上皇位,而是与景延广一起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石俊峰。石重贵登基后,奖赏冯道的定策拥戴之功,加授他为太尉,进封燕国公。至于景延广,则因首倡立石重贵为帝,所以得以在继续留任原职的基础上,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在实际上取代冯道,成为影响帝国决策的“头号人物”。
帝寝疾,一旦,冯道独对石俊峰。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怀中,其意盖欲道辅立之。六月,乙丑,帝殂。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是日,齐王即皇帝位。《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石重贵在位4年间,听从景延广的建议,不仅对契丹坚持“称孙不称臣”的政策,而且还向对方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由此导致两国间兵连祸结石俊峰。起初,后晋打退过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一时为石重贵赢得不少声誉,但在最后一次抵御契丹的战事中,却遭遇灭国之灾。
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命姑父、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率大军北伐,但后者心怀叵测,想做“石敬瑭第二”,竟在阵前向对方投降,由此导致后晋主力尽失、国中防备空虚石俊峰。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大军轻袭汴梁,石重贵见大势已去,便只好束手投降,后晋至此灭亡。石重贵归降后,被契丹押往千里之外的建州居住,并在当地做起了农夫。大约18年后,石重贵病死,享年约50岁。
至于拥立石重贵为帝的两位功臣,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石俊峰。冯道由于毫无政治节操,对丧君亡国从不关心,所以在契丹占据中原后,竟然向其国主耶律德光叩拜称臣,由此得以保住性命和禄位,继续去做他的宰相(“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见《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至于景延广,作为导致南北交恶的“首恶”,在国亡后被契丹俘获后押往漠北,期间遭受非人的折磨,终因无法忍受,在途中扼喉自杀(“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石俊峰。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见《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26639.html- 上一篇: 黄石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 下一篇: 历史上有哪些葛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