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频道正文

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金栋按:此说有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旨祝景伦。《内经》认为,经络气是人体死亡后解剖发现看到的,经典有明说。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据史籍记载,汉代[新帝]王莽曾组织进行过一次人体解剖,见《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祝景伦。”可见,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经脉的解剖数据,或与此有关。

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推演中医经典《内经》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即“以五脏附会五行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以十二经脉附会三阴三阳为次的经络学说”及“以五运六气附会三阴三阳五行后起之运气学说”等祝景伦。中医脏腑经络之实质,虽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知识(见《经水》篇等),但由于古代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注重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去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中医才有习惯上所称的“五脏六腑十一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此等名称。

目前有传世本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与应用》,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古代圣人在养生修道、炼道过程中“由自身显示体证(内证观察)出来的玄机奥妙”祝景伦。殊不知,实非如此,此已远离《内经》之本旨矣!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当时尚未有“十二经脉”名称,只有“十一脉”之名祝景伦。脉之“十一”当源于“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国语·周语》)之推演,故阳脉有六条(天六)阴脉有五条(地五。缺臂厥阴,即缺手厥阴心包经)。由十一脉演变为十二经脉,“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以附会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足见十一经脉说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脉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此与圣人“内证反观”何干?试问,此时又有哪个圣人出现?

可见,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祝景伦。“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如营气、血液等)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脉之前冠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了!(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所以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祝景伦。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等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即经脉之“十二”是天人相应类比推演而来祝景伦

赵洪钧《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祝景伦。为什么经脉(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乃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