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地下十三陵郭文豪,地上明皇宫 歇后语: 十三陵的石头——站惯了的;不光溜 十三陵的石人——站惯了的 十三陵的石人张大嘴——没话 诗歌: 《颂十三陵水库》 郭沫若 其
一 改变自然面貌, 造成湖水山腰郭文豪。 高堤大坝锁长蛟, 不准龙王乱跑。 勇士堂堂十八, 光荣榜上名标。 英雄人物看今朝, 十万大军欢笑。 其
二 领袖带头挖土, 人民不亦乐乎! 三山五岭齐欢呼, 苦战何能算苦? 要与洞庭比美, 昆明湖水不孤郭文豪。 煌煌五字垂千古, 曰“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门票背后就印着郭文豪的这两首大作~) 十三陵水库(二首)(一九五八年) 叶剑英 一 十万愚公势莫当, 移山挡水筑堤防。 朝阳赤帜平沙幕, 一幅诗图一战场。 二 万众欢呼毛主席, 普通劳者出堤旁。 一锄一篓成规范, 创世人人动手忙。 《好事近》 纳兰性德(清)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沁园春·再访十三陵》 陈明远 百侣游踪,歌翻碧浪,舞引熏风。念平生所爱,红岩翠柏,少年壮志,海阔天空。水库情深,陵园恨重,血汗浇来春意浓。惊雷动,将山川洗净,笑引长虹。 青春烈火正熊,春岂在温房草木丛?愿耿耿丹心,耀如赤日;铮铮硬骨,强似苍松。一往无前,万难不屈,偏向悬崖攀绝峰。仰头望,把红旗高举,直上云中。 顾炎武《恭渴天寿山十三陵》诗:“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顾炎武在四十七岁(1659,清顺治十六年)时,来到北京,开始对北京的一些文物古迹,尤其对明陵、长城区域,进行了反复的考证。 顾炎武对十三陵的考证结果,大都反映在他的《昌平山水记》里。这本书早已校订出版,为我市文物界所熟知,所以不再赘述。他在考察十三陵后写的数首有关十三陵的诗中,有一首《恭谒天寿山十三陵》长诗(写作日期不详),同样是我们了解十三陵的边界、建置、当时的状况,以及作者谒十三陵的情况和心情的珍贵资料。 “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卢龙”、“黄花”均为地名。这儿把十三陵的位置,寥寥数语说得一清二楚。 “右献(陵)左次景(陵),裕(陵)茂(陵)迤西旁。泰陵在茂西,稍折南维康(陵)。永陵在东南,规模特恢新。碶石为玄犀,丹青焕雕梁。昭(陵)近九龙池,定(陵)依昭左方。其制亦如永(陵),工丽愈孝(陵)长(陵)。庆(陵)居献(陵)西隅,德(陵)奠永(陵)东冈。环山数十里,松柏参天苍。”这儿叙说了除思陵以外十二陵的位置。 “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定陵毁大殿,以及东西廊,余陵半无门,累甓仍交亲。”“行宫已颓坏,御路徒荒凉。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人给地数亩,把耒耕山场。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从这儿使我们看到了清初时,十三陵的荒凉景象。 至于崇祯的思陵,写道:“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殇。上无宝城制,周币唯砖墙。下有中涓坟,陪葬义所当。殿上立三主,并列田娘娘。问此何代礼,哽咽不可详。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作为参加过抗清斗争的顾炎武,看到象征汉族统治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24089.html- 上一篇: 如何评价史学家陈寅恪和郭沬若?
- 下一篇: 杰力工具柜的优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