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投资正文

中美职场差异之我见

网友 创业投资 2019-10-04 09:52:05 6758 0 | 文章出自:互联网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1、你怎么看职场的尔虞我诈?职场有真正的朋友吗?


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美国职场供职,还真没经历过尔虞我诈的事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职场非常奉行“职业精神”(being professional),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职业精神”为宗旨。


记得法国国际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曾经这样描述过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在职场文化上的差别:


全世界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最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者和雇员更专注于工作。


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以及墨西哥、巴西和尼日利亚等国家,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相反,这被认为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冒犯行为。


在那些国家里,‘生意’与‘个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国家成功的管理者,都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譬如经常在一起用餐,但在饭桌上并不讨论业务问题。


许多美国人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而其他国家的同事首先需要了解和信任你,然后才能与你一起共事。


我在目前的大学任职十几年了,工作中有合作多一些的同事,也有交集不太多的。平时交流少的是大多数,这十几年来一直只限于工作上的往来,出了办公室之后完全没有联系,甚至不知道他(她)们的个人、家庭等情况,也不会感兴趣想知道;而工作合作比较多的会在中午相约一起外出用餐,如果进一步感觉合得来的话,偶尔会相约工作后一起进健身房、节假日烧烤、或是去酒吧喝杯酒等,但是在相处比较好的同事中间,不约而同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在非工作时间不谈工作,更不涉是非,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体育、天气、孩子、个人爱好等闲散话题,这也算是“职业精神”的延伸吧。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到底职场上有没有真正的朋友呢?我觉得这得看你朋友的定义,如果你认为朋友就是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共同进退的,那么你在哪里都会失望,就是家人还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因此适当保持距离是避免冲突的最佳策略,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尤其还可能有利益冲突。所以我建议适当放低对朋友的期待值,自重的同时也要去尊重别人,保持适当空间和距离,这样的话,不论在哪里都会找到值得交往的朋友的。


2、职场中遇到一个没有能力的领导怎么办?


这个话题下笔前我考虑了良久。


博士刚毕业那几年,在美国的职场里我也常有这类纠结,某组长的业务能力真不敢恭维,某上司的处事能力太弱了,某主管真不知道怎么会被提拔到那个位置上的,等等。如今工作了十几年后,反而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那个业务能力有限的组长在发挥本组每个人的优势上做得真好,那个处事比较弱的上司在项目遇到关卡时总能拿出意料之外的好方案,那个当初不知道怎么提拔的主管原来很有网络资源,能给学校引进很多的资金投入。


原来币有两面,更何况多姿多彩的人。


而这时再低下头来看自己时反而清醒了,谁也不是完人,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这应该算是不想干下去的节奏了。


不管是对领导也好,对同事也罢,如果只纠结让我们失望的那一面,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不会注意到那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面,虽然存在主义不是永远正确,但毕竟一个能走到领导岗位的人身上一定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而且主管人员并不需要事事都比团队其他的人强,只要知道怎么收拢人才并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就好。


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时也真会遇到能力比较差的上司,不过现在来去自由,如果真觉得无法干下去的话,换份工作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情,当然连换工作都困难还要去挑剔领导能力的话还是先自省一下自己的问题为好。


不过在放弃之前,我会把遇到一个无能上司这件事先看作一个挑战和机会,一个好的雇员是能够主动把自己融入团体的人,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悄悄去弥补别人的不足,同时也不惧在需要的时候挑起大梁,我想这样坚持下去的话,职场的路才会越走越宽的。


3、当应聘时面试官问及以前的工作,辞职原因等等,应该怎么回答,面试官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


我曾在美国一家最大的化学品公司做过研发部的主管,负责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面试,现在在弗吉尼亚一家公立大学,部分工作是招募和面试学生助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部分课程的part time(半时)任课老师,在此谈谈我对简历中工作经历的看法。


如果申请人以前有工作经验,我会注意两点,一是以前的工作经历和目前申请的工作是否有关,有关的话算有经验,那么面试时我会详细询问这一部分经历,看是否对迅速进入新岗位有帮助,还要排除不正当竞争方面的可能限制。


二是看这个人在以前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多久,干得短或频繁换工作的话有可能是眼高手低、不安心工作或工作表现不尽人意;工作和工作之间在时间上有间隙而不是无缝过渡的话,有可能是被开除掉过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面试中一一排除。


面试一个应聘人员时,作为面试官的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希望得到的回答,而是通过交流来感觉对方是否是招收位置上最合适的候选人,其中包括业务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亲和能力、可信度、融入现有团队的可能性、稳定性(招进来能否安心工作)和发展潜力等,这些问题想在短短的面试中找到坚实的答案几乎是很难的,能找到的或者是一个确定的拒绝原因,譬如经验不够、交流能力差等,或者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嗯,很可能就是他了”。


短暂工作,辞职考研,面试官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作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决定,是不安心工作还是表现不好被逼离职?而你的回答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简简单单的“纯粹想读个研,看看心中高大上的研究人员的生活”,却没想到这个回答反而会滋生更多的疑问——如果你纯粹想读研的话, 为什么不本科毕业接着读下去?而是工作之后才辞职去读,是本科毕业没考上还是工作不顺心?或者是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走到哪里算到哪?所以也难怪有反馈说你的回答“有敷衍之嫌”了,其实潜台词是你可能在掩盖那段短暂工作经历中遇到的问题。


4、如果你是用人单位,在同样优秀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用人单位好像在筛选最优秀的候选人,而不是招收最适合的候选人,或许这就是中美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巨大差异吧。


这些年我在美国经历的招人培训中非常注重谈到两个问题,一是招收最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这包括合适的专业培训背景、学位、工作经历、表达能力、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二是避免招收不够资格(unqualified)和超资格(over qualified)的候选人。


先说资格不够的。简历上资格就已经不够的好筛选,因为美国工作一般都会明确规定需要哪类学位的,比如会明确写出Master Degree Preferred,也即希望招收硕士学位的候选人,如果本科或以下学位在第一轮简历筛选一关直接就筛掉了,根本到不了第二轮电话面试(phone interview)那一关。


而对简历满足基本要求的人,电话面试主要是进一步筛除那些实际可能不胜任这项工作的人,这些就涉及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了,已经离题,在这里不再展开。


再说超资格的。在美国的职位是很不愿意招收over qualified的雇员的,即使你特别愿意低就,多数雇人单位却并不愿意录取,究其原因是美国的年薪和学历、职责等密切相连,雇主会认为那些低就的雇员,很可能内心经常会有很多不甘,不大可能安心工作,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立刻就会跳槽,对公司的稳定性不利,也是对雇员培养的一种浪费。因此,像前面要招收硕士学位的位置,如果有博士应聘的话,也会过不了简历筛选的第一关。


所以在用人单位明确了学历要求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在美国的职场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那么在美国如果你有高学位又想低就职位时怎么办呢?


一种做法是在简历上省略可能造成超胜任的学位,譬如招收硕士学位的位置就省略自己的博士不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作为超胜任的候选人早早被踢出局,坏处是应聘单位一旦发现会认为你不够诚实,同样影响最后的招收或者招进来后影响发展。


另一种做法就是我自己的经历了,进这所大学之前我在美国最大的一所化学品公司做部门主管,非常非常忙,年薪六位数,申请当时大学的职位时算是低就,年薪也砍了不少,但当时女儿只有两岁,我和丫爸两地分居,因此急需换一个在丫爸城市而且相对轻松的工作以好有时间陪孩子,因此在申请信、电话和现场面试时我非常诚恳地表示了自己申请这项看起来“低就”工作的诚恳愿望,让学校相信我会安心去做这项工作。


如今我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近12年了,升职加薪按部就班,虽然挑战不够,但看到孩子日益长成一个幸福优秀自信的孩子,内心还是很安慰的,我也因此有时间爬格子,也算是年少的梦想成真了吧,这个算题外话。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本网站为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百业信息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百业信息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建议。请读者自行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如广大用户朋友,发现稿件存在不实报道,欢迎读者反馈、纠正、举报问题;如有侵权,请反馈联系删除。(反馈入口)

本文链接:https://www.byxxw.com/zixun/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