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朗普 第10页

特朗普 第10页

  • 梅德韦杰夫:若特朗普胜选并试图结束乌克兰冲突,他可能成为第二个肯尼迪

    梅德韦杰夫:若特朗普胜选并试图结束乌克兰冲突,他可能成为第二个肯尼迪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如果特朗普试图结束乌克兰冲突,他可能会成为新的肯尼迪。”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当地时间11月3日表示。 “今日俄罗斯RT”直言,梅德韦杰夫是在暗示,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并试图阻止乌克兰冲突,他可能会遭遇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一样的命运——被暗杀。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俄总统府网站 梅德韦杰夫3日在社交媒体“电报”(Telegram)发文,对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选举发表看法。 他表示,莫斯科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没有抱过高的期望,因为对俄罗斯来说,美...

  • 选情很怪异,老特或将重蹈四年前的覆辙,愤怒而屈辱地败北

    选情很怪异,老特或将重蹈四年前的覆辙,愤怒而屈辱地败北

    美国大选已经进入最后三天,如果从纯粹的选情看,特朗普显然略微领先。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最终选票,非正常手段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了。 除了特朗普与哈里斯的博弈是大戏,投票舞弊和反阴谋论的博弈大战也开始打响。 这两天美国媒体曝出了选举中的两大怪异现象: 一个是投票机的怪异故障。 全球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其电子投票机竟然会出现故障。有的选民点击投票支持特朗普,投票机却自动改为投票给哈里斯。 这可不是什么假消息,有图有真相。美国互联网和电视台都转发了现场视频,国内大媒体也转发了美国选民的操作视频。 如此简单的设备,即便是中国民...

  • 49%对49%!刚刚,特朗普民调追平哈里斯,但在关键“摇摆州”落后!美国大选最后冲刺,7600万人已投票

    49%对49%!刚刚,特朗普民调追平哈里斯,但在关键“摇摆州”落后!美国大选最后冲刺,7600万人已投票

    据央视新闻,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选举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11月3日下午,全美已有超过7646万名选民就2024年总统大选进行了提前投票,其中北卡罗来纳州提前投票率创历史新高,超过420万张选票在现场投票站投出。 此外,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美国大选前最后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哈里斯和特朗普的支持率目前持平,均为49%。有2%的选民表示他们对选择仍不确定。此外,有三分之二的选民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就在几天前,当地时间10月31日,据美国《福布斯》(Forbes)报道,一项民意调查结...

  • 255:219!摇摆州全翻红,哈里斯开始自救,拜登担忧的一幕发生了

    255:219!摇摆州全翻红,哈里斯开始自救,拜登担忧的一幕发生了

    美国大选日逐渐临近,随着日期的迫近,选情愈发紧张起来。美国向来有红蓝州之分,传统上这些红蓝州的情况通常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按照红蓝州目前的状况对比来看,当前的大选形势是哈里斯以255比219的选举人票数量领先于特朗普,整体上哈里斯处于优势地位。然而,美国存在着七个摇摆州,这七个摇摆州总计拥有93张选举人票,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美国的民调机构指出,当前美国的这七个摇摆州几乎都倾向于共和党(呈现翻红态势)。在美国过去的历次大选中,最终决定大选胜负的往往都是摇摆州,宾夕法尼亚州就是典型例证。自1948年以来,民主...

  • 大选倒计时,美乱成一锅粥!下任总统已定?欧盟嗅到危险信号

    大选倒计时,美乱成一锅粥!下任总统已定?欧盟嗅到危险信号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和华盛顿州温哥华市相继发生投票站被袭击事件,选票箱发生爆炸起火,数百张选票被毁。近日,2名执法人员表示,在这两个现场的起火处都发现了含有“解放加沙”字样的爆炸装置。不仅如此,此前早些时候在温哥华市的另一处投票箱也发生爆炸,起火现场的装置上写着“解放巴勒斯坦”等字样。执法人员称,这三个装置都被送往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爆炸装置分析中心,相关人员正在进行分析鉴定 另据报道,此前有人打电话报告温哥华的一个投票箱冒烟,随后警方在投票箱内发现了燃烧装置。温哥华克拉克县审计员格雷格·金西...

  • 特朗普:我们几乎轰炸了整个中东,却一无所获

    特朗普:我们几乎轰炸了整个中东,却一无所获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当地时间10月31日,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亚利桑那州举行竞选活动,并在现场接受了美国知名媒体人塔克·卡尔森的专访。谈及美国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特朗普称,美国几乎轰炸了整个中东,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特朗普在采访中猛烈抨击前任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过去我们是先打仗,打赢了可以获得战利品。换句话说如果你打败了一个国家,你就控制了那个国家,可以把石油拿走。现在我们是发动战争,把一个国家炸烂,然后我们就走了……我们到底在干啥?” 他表示,美国消耗了大量军费,轰炸了几乎整个中东地...

  • 特朗普:如果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我就公布肯尼迪遇刺事件档案

    特朗普:如果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我就公布肯尼迪遇刺事件档案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据美国福克斯新闻10月25日,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天出席了一档播客节目。他向美国选民抛出“解密文件”的噱头,承诺如果在下个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就会公布有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的档案。 特朗普声称,许多美国官员曾要求他不要公布有关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但他现在计划重返白宫后公布这些文件,“我开启过部分档案。我遇到了一些善意的人,比如(前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他们打电话给我。他们说,‘先生,你最好不要公布。’” 他承诺,如果在这次美国总...

  • “通乌门”不断发酵,国际黄金后市如何?

    “通乌门”不断发酵,国际黄金后市如何?

    说实话,通乌门对于黄金市场没有太大的长期影响,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在短期引起一小波黄金的上涨而已,但是随后还会回归平常今通国际。 我在专栏和过去的文章中,都对黄金市场有过详细分析,这里简述观点今通国际。 首先来说,目前的黄金处于持续的上涨阶段,上涨主要是由全球经济下行和全球的央行宽松政策支撑的,因此短期的波动对于长线来说,并不能造成过大的影响今通国际。 再说通乌门事件今通国际。如果通乌门对于特朗普产生一定的伤害,会导致市场对于经济的前景预期更加悲观,因为特朗普对于弱势美元,宽松政策和减税有着承诺和执念,在远期可能对美国...

  • 美国副财政长马尔帕斯成功当选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他是何许人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美国副财政长马尔帕斯成功当选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他是何许人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当地时间4月5日,世界银行董事会选出新一届世界银行行长,63岁的美国密歇根州人、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当选,他将在4月9日就职,取代今年1月7日宣布辞职的前行长、韩国裔美国人金镛(Jim Yong Kim)世行大通。 ˂img src="https://www.byxxw.com/zb_users/upload/2021-12-26/61c86f6d7e05b.jpg" alt="美国副财政长马尔帕斯成功当选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 世行大通,他是何许人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 “让美国再次伟大!”执政4年,特朗普有让美国重新强大吗?

    “让美国再次伟大!”执政4年,特朗普有让美国重新强大吗?

    谢谢邀请!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强大,一看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二看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三看这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四看这个国家的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国威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在世界上号称“国际警察”,世界第一经济体,霸权主义的“老大”?然而,是这回事吗?特朗普执政这四年,就是为了一个字——钱,他不仅掠夺弱小国家的钱财,就连他的小兄弟铁哥们,也千方百计进行掠夺,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而他却吃窝边草了。这些国家一向都是支持他的,特朗普这样做,这些小兄弟能欢喜他吗?这就看出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怎么样了,这不是一...

  • “去问中国”,特朗普得了“中国病”该怎么办?

    “去问中国”,特朗普得了“中国病”该怎么办?

    这两天大国医道,老特又火了,火就火在这句“去问中国”,事情的缘起是怎么回事呢? 当地时间5月11日的白宫记者会上,一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华裔女记者Weijia Jiang提问特朗普:为什么要反复说起美国在检测方面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做得好?这很重要吗?面对这个问题,特朗普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告诉记者:“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中国”大国医道。看上去气得不轻的特朗普更“断然”拒绝了记者的追问以及一位CNN记者的提问,并愤然离场。随后,“去问中国”这句话迅速登上美国社交媒体热搜榜。 自从疫情以来,特朗普一贯的甩...

  • 十天后美国大选就出结果,我们预测下拜登还是特朗普赢?为什么?

    十天后美国大选就出结果,我们预测下拜登还是特朗普赢?为什么?

    ˂img src="https://www.byxxw.com/zb_users/upload/2021-04-30/1d1e6de7fddb687b528aaae9cfa5c5cd.jpg" alt="十天后美国大选就出结果乔青山,我们预测下拜登还是特朗普赢?为什么?"˃ 1、大概率的应该还是特朗普连任乔青山。特朗普与拜登获胜的几率应该是6:4甚至7:3的样子,为什么呢?很多人都说特朗普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放纵瘟疫蔓延的、极不负责任的总统,是摧毁二战以来...